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农耕传承三千年 乡愁文明共一心——记北京市常委牛有成来校作专题报告

时间:2014-04-01 作者:党委宣传部 来源:党委宣传部 学生记者 王琰美/文 浏览:

“十三亿人的饭碗要拿在自己手里,饭碗里的粮食必须是我们自己的!农业必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谁知道咱农历的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种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台下的董利民老师答了一首二十四节气歌,牛有成常委点头赞赏。

这是牛常委第三次到北京农学院,2005年牛有成作为北京市副市长就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有关问题到学校调研,并召开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座谈会。2007年再次莅临我校为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揭牌,七年后牛有成又作为北京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在北京市委农工委书记、市农委主任王孝东的陪同下,来到学校作有关“三农”问题的报告。

3月28日早起的北京刚刚下过雨,北京农学院图书馆报告厅座无虚席。校长王慧敏,党委副书记高东,副校长郑一淳、姚允聪、范双喜参加了此次会议,老校长乔柏年、王有年也来到报告厅听取了牛常委的专题报告会。 

 留住底牌发挥三有 贴补三缺  

“农业基础是底线,农村发展是底牌,农民富裕就是底气,而咱们发展就是要有底线,小康要依靠底牌,民族自立就得看底气!”报告一开始牛有成常委就用 “三底”解释了“三农”为什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的13亿人当中有7、8亿的农民,而北京市16400平方公里的面积,城区只有不到1100平方公里,剩下的大部门面积都是农村和郊区。中央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2004年至2013年又连续十年发布了关于 “三农”的一号文件,如何在当今的社会自然环境下发展“三农”,如何依托北京市特有的情况发展“三农”,也是牛常委问题的重点。

“习近平主席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而咱们如何看三农问题,就要了解咱们‘三农’问题的现状。”牛有成常委提到了现下北京市农口问题的现状,农村有资源,缺要素;农业有基础,缺投入;而农民则是有需求,缺服务。“从受教育情况来看,城市孩子和农村的孩子区别比较大,城市的孩子从小接受的信息量多,农村的孩子周围环境相对单一,农村孩子经常看的就是山,山不动,动的是驴,驴的速度还慢……可接受的信息量就小,这就是城乡二元结构的诟病,农村发展不起来,教育也跟不上去!”牛常委讲的风趣,反映的却是当下农村与城市最尴尬的现状。怎样改变这三有三缺的问题,根据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点,北京市常委第十一届四次会议上特别成立了专项小组,专门落实“三个起来”,即土地流转起来,处理好农民与资产的关系,以市场为主,创新经营,提高资产收益率;资产经营起来,处理好农民与资源的关系,让农业生产实现现代规模化,提高粮食产出率;农民组织起来,农民“抱团”闯市场,形成农村合作社组织,掌握话语权,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这三个起来着手,补贴三缺的短板,发挥三有的特长。

农耕诠释乡愁 农耕传承文化

“农业不能控制GDP增长的速度,但绝对可以控制GDP增长的长度!”牛常委斩钉截铁地说。但如何既能保持速度,又能增加长度呢?牛常委又告诉我们一个词,叫“都市型现代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这个词对于农学院的师生来说并不陌生,从2004年提出“都市型现代农业”这个名词后,学校就依托北京作为大背景,做了不少工作,来自学校都市农业研究所的专家和牛常委一起谈起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潜力和前景。都市型现代农业为什么是都市型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有什么区别吗?面对这些问题,牛常委也做了详细的解答:“都市型农业就得服务都市,研究城市的需求,而它同传统农业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把出发点和落脚点分开了,传统农业里咱们把农民增收当作落脚点和出发点,都市型现代农业把市场需求当作出发点,把农民增收当作落脚点,两点分开,依托市场才能更好更长久地发展”。

农耕文明形成至今已有三千年历史,从二十四节气到中医草药,这千载年传承下来的是智慧、文化、哲学。牛常委同时提到了农业功能的多样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它的生产功能,最不可替代就是它的生活功能,也再一次强调作为农业院校的北京农学院应立足于农业功能,将农耕智慧、哲学普及推广下去。生活在现代都市,农业的生产功能不仅满足了消费,而且这种农业消费也朝着安全、绿色、健康、多样的趋势发展,而都市型现代农业同样也要严把安全关,紧握市场关,抓紧开发关。同时现代都市的生活压力也让人们更加怀念儿时的村庄,更加明白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农业的生态功能也恰巧勾起人们的乡愁情怀,农业的生态功能也将这三千年文化积淀传给一代又一代,这份情怀是属于黄土地养育的中国人固有的情怀,这份传承也是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着的传承,无法割舍,无法磨灭。

对生命和生活应有的态度

“什么是生态,非官方,按我自己的说法就是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还有一种说法,也是非官方,生态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福利!”牛常委这样解释生态。于是生态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抽象名词,而是变成了活生生的生命体,变成了天赐的礼物,而我们每一个人既是福利的享受者,又是福利的破坏者,牛常委借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原话再一次向我们敲响警钟:“生态不是祖宗留给我们的,而是我们向子孙借来的!”如何保护好我们的农业生态,又如何利用好我们的生态,将两个问题放置到农业中,我们也更加能体会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牛常委向师生传达了北京市委十一届四中全会精神,也阐述了市常委在十一届四中全会中结合北京实际所制定的三项工作,第一项是要摸清资源底牌,搞好生态规划,合理利用分配资源。第二项,是要树立科学理念即可持续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的空间布局。第三项工作,是为了将北京建设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要同京津冀一起加快协同发展,建设生态体系,要形成新的增长极,但又不能增长急,同时还必须要增长集,要集合要素、要集成政策,要集约发展。

“我们要有悟性,大自然让你看见的恶果,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大自然在提醒你,该怎样去做了!”提到人人闻之色变的雾霾,牛常委这样说。面对日益加重的环境污染,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作为农学院的师生能做的还有很多,牛常委也对学校抱有极大的期望。学校有自身的优势,也有良好的传统,要发挥优势更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北京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去,为建设和谐宜居之都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短短的报告会只有90分钟,可是每一位师生似乎都还有些意犹未尽。做笔记的,听录音的,这场报告会更像一场别开生面的课堂。退休处的沈文华老师听完牛有成委员的报告后深有感触,他觉得报告让农学院的师生开拓了视野,也传达解读了会议精神。学校在新形势下,应该结合优势,把信息高效地传达下去。沈文华老师说:“只有从咱们自身的农业教育中领会三农的重要意义,才能向农村输送更多的人才,让农业转起来,农民都得到保障。”

负责研究生工作的姬谦龙老师也谈到:“农耕文明是最长寿的文明,老祖宗的智慧不能丢,要在这个基础上添砖加瓦。”来自城乡发展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一线老师张海玲通过报告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工作目标,她将利用一线教师更能接触学生的特点,将“三农”问题普及到学生中间,让他们喜欢农业,也热爱自己的专业和将来从事的职业。

无论是从现实还是历史发展来看,农业都是国家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下的政策是发展农业的最有利的依托条件;而一直以来的城乡二元体制,土地流转问题是挡在发展路上的绊脚石。我们作为一位公民做的还不够多,我们作为北农师生的一员,能做的还有很多。

最新动态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