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大学生创业的尝试,20个项目到底花落谁家?这种尝试到底成功与否?带着一连串的疑问,笔者3月15日来到北京农学院图书馆报告厅,这里正在进行学生创办企业信息答辩会。
政策,让学生怦然心动
周六的图书馆报告厅怎么这么热闹?进去看看,发现不少同学身着正装,台上的同学正就PPt中“Swot分析”侃侃而谈,坐在前排的评委专家更是聚精会神,在同学讲完之后轮流发问。这是在答辩?不错,10余个小时的北京农学院学生创办企业信息答辩会3月14日-15日在我校图书馆报告厅进行。由校党委副书记高东,科技产业集团总经理张海明,学生处处长韩宝平、大学科技园企业经理15人组成的专家评审团对经筛选后的58个申请项目进行最终答辩环节的听审。
自1月 “京校十条”颁布,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学校积极响应,在第一时间制定了《北京农学院专业技术人员和学生在大学科技园创办科技企业的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创业六条”),鼓励我校专业技术人员和学生在科技园内积极创办企业和研发机构。“鼓励在校学生经学校批准后进入科技园参与创业,凡到科技园创业的学生每个企业支持不高于5万元的天使投资配套资金。”“入园之日起两年内科技园免费为其提供20㎡办公用房。”“学生创业期2年内房租减免,同时给予创业辅导等支持。”我校降低门槛,简化流程,为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揽子真金白银的优惠政策,让富有创业激情的北农学子怦然心动,跃跃欲试。
“创业六条”受到了学生们的热捧,申报刚一开始,就有100多名在校大学生提交了创业计划书,申请入孵。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参加企业入园申请答辩的58个团队的学生来自大一到研二不等,申请创业项目涵盖现代农业、营养咨询、信息技术、文化传媒、电子商务、有机种植、生产加工、科技研发等,团队合作伙伴从企业到村官……他们高兴地说,他们热衷在校创业,不仅为了赚钱,更在于他们有想法,敢于试,企业孵化为他们施展才干、实现梦想提供了便利平台。
在“创业六条”中,学校将创业与实践教学挂钩,与学分挂钩,一名大三学生谈到,看到文件上关于“创业时间可视为参加实践教育的时间,并根据学校“3+1”学生培养模式,计入实践学分。”一下解除了她毕业实习的后顾之忧。除此,学校免费为创业学生提供2年的办公用房,还给予创业辅导等支持的优惠政策更让大家觉得惊喜连连。
答辩,激活一池春水
准备踏上创业之路的同学们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果然不同凡响。在答辩会现场,一个个新鲜的idea接连冒泡,宣扬梦想,思想交锋,听到“‘雾霾经济’持续发酵”、“饥饿营销战略”、“抢占市场空白”等等这些专业术语,显然选手们都是做足了功课,有备而来,这时恨不得人人变身商业战将,这对于一个并没有金融、营销类专业的农科院校的很多学生是前所未有的体验。
作为评委的姬谦龙老师在发问之后对一位参加答辩的大一选手说道:“我现在就是你的潜在顾客,你开始说服我。”“那我可就不客气了,老师。”“来吧。”……在上演的这出买卖双方的唇枪舌战中,大家听出了创业学生欠考虑的一些问题,但同时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爱护和教导。这个答辩的过程是专家们在进行评审和臻选,更是老师们在教诲和引导,也是同学们在交流与思考。大家忘不了藏族小伙的“扎西雪”冰激凌店,也忘不了延庆小哥的养羊梦想,他们不仅对行业门儿清,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和未来充满信心。
据了解,超过半数参加选拔的团队都是将企业定位与自身专业相结合,如食品学院同学有想做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植科学院学生多是观光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类的开发;文法学院学生结合社工专业希望做心理咨询;动科学院的学生要开宠物店;同时也有离开本专业,打算通过创业实现“转行”的,参选项目也有音乐工作室和服装改造场,或者骑行服务和建筑劳务。值得一提的是,把握“不得已”的商机——雾霾不约而同成了很多同学的首选,相关参选项目占到1/6。看来同学们创业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瞅准了商机。
市场对大学生创业自然是更青睐科技型、创新型现代企业,比如专利产品的推广、促进实现农业集约化,以及依托学校技术支持突出农学院特色的多数企业引起评委更大的兴趣。“创业六条”中“在满足正常教学科研需要的前提下,学校还试行将学校重大仪器设备以租赁费、使用费等方式入股科技型企业等新模式。学校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向创办企业的师生全面开放,有偿优惠使用。”正是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设备支持的保障。
项目,最终花落谁家
58个项目的答辩听审,同学们的创业热情和项目成熟度出乎了专家评审团的预料,高书记在采访中说道:“学校虽然是第一次以这种形式鼓励学生创业,从申报到答辩整体情况让人惊喜,这既是加快我校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更是成全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希望通过自主创业实现高端就业。”在后期的调整过程中,学校有可能将申报企业按照对资金、摊位、办公室的不同需求以及企业性质进行整合分类,最大程度地满足更多学生的创业需求,比如采取将同是销售的企业集中租赁摊位等措施,孵化期鼓励创业项目“抱团”发展。
此次一群“90后”的普通高校在读生,成为这些店铺的当家人。来自园林学院的学生王全说:“心里一直都有这个想法,学校这个机会缩短了我原本的筹备期,纵然这次落选,我也会等条件更成熟的时候再去实现梦想的。”同学们对创业有想法,有兴趣,在学校政策的温室里,慢慢孵化,破茧成蝶会有时。两年的“襁褓”期后,经受住考验的企业就不能总躺“温床”上,要直面社会的洗礼。
据专家评审团透露,最终入园项目约20个左右,将会尽快确定名单。诚然,20个项目到底花落谁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导向,是一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