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化学“生成”惊喜结果 实验“催化”深厚友谊——记2010年北京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一等奖团队

时间:2012-05-18 作者:学生记者:栾奕 来源:农学院 浏览:
      2010年北京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一等奖团队,实验题目:生活用万能胶的制备与应用。组员:王玉立、李敏、禹璐。王玉立,中共党员,08级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2009年获校三等奖学金、2010年获校二等奖学金;李敏,中共党员,08级经济管理学院学生,2009年曾获特等奖学金、三好学生称号、优秀团员等称号,2010年、2011年获校一等奖学金;禹璐,中共党员,08级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2009年曾获校三等奖学金,2011年获校二等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

2010年北京市大学生化学竞赛的答辩会在北京化工大学如期举行,当王玉立、李敏、禹璐这个化学实验团队在现场看到有很多名校的学生与她们一同参赛时,她们心里有些小小的不安。尤其是听到北京大学学生的演讲,她们感受到了差距。然而,她们没有因此失去信心,她们用优秀的成绩证明了她们的实力。

坚持不懈做研究  虽苦尤甘

在每一份成功背后,都记载了无数的辛苦与汗水。王玉立、李敏和禹璐的实验过程也是如此。每个实验都要经过很多次尝试才能够取得成功,都需要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摸索,才能得到最好的成果。她们三位女孩在背后付出的努力,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

她们的实验题目是“生活用万能胶的制备与应用”,简单点说就将过期牛奶“变废为宝”,把它加工成万能胶。“在实验中有许多事情很繁琐,总是需要调酸碱(PH)值,但是对其数值的调配却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每次都只能靠我们自己摸索,如果放多了、放错了,那就只能倒掉重新做,所以我们做的重复实验是很多的。”王玉立说。但是,她们都没有退缩,而是静下心一遍遍地做,一遍遍地找准确的值。尽管她们因此烦躁过,甚至争吵过,但是到最后大家还是能相互理解,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实验的成功而努力。

在竞赛过程中的三个月,她们几乎把自己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了实验上,在每天繁重的课业压力下,她们仍然一有空余时间就去实验室。由于她们的实验条件并不优越,竞赛的时间又正值秋冬季节,天气逐渐变冷,实验条件变得更恶劣。有一天晚上,禹璐到实验室去做离心实验,但是实验室的离心机出现了问题,离心机一启动就一直响、一直摇,所以就要一直扶着离心管,否则震坏了,之前的工作就白做了。“那天气寒冷得谁都不想把手拿出来,那时候,我真是一心想着实验,什么苦都能受,一直扶着离心管直到实验完成。”说起那天的情景,禹璐不由自主地搓了搓手,仿佛又回到了那寒冷的天气里。

李敏说:“做实验时所放化学物质的量会从其他学者的论文里借鉴,但是老师课上讲过,论文里的数据范围会比实际范围要大,所以我们还是要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再进行实验,找出最准确的范围,这是非常考验我们的耐心的,我们不能急躁,只能踏踏实实一遍遍地做,那时候真的很辛苦。”

当她们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把万能胶做出来后,却不能停留在喜悦当中,因为还要通过更多的实验去验证万能胶的粘度。这个过程听起来很容易,实际上却很麻烦。因为需要做的试验次数很多,需要粘合纸张、木头、塑料等生活中常用的材料。纸比较好找,但是纸太脆弱,无法测量出万能胶对纸粘性的大小。她们的指导老师郑燕英和葛兴知道了这个问题,一同帮助她们想办法。当时,正赶上新图书馆施工建设,老师就带着三个女孩儿去施工现场去捡木头,准备以此来做实验。她们把木头带回去,用制作好的万能胶粘起来,很成功!但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因为粘合力太大了,就算用上实验室所有的砝码都拉不开这两块木板,所以就无法测出粘合力,怎么办?最终,葛老师想到拿砖头做砝码,称出砖头的重量来计算粘合力的大小。“砖头比砝码重很多,有时候我们放一个砖头,对万能胶没有效果,有时放好几块砖头,两块粘好的木板一下就掉了,这样的实验就是失败的,而这块木板间的万能胶也就浪费了,要重新制胶,又要一遍遍重复之前的工作。”王玉立介绍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们不仅成功用过期牛奶制备出“万能”胶,也对制备出的“万能”胶的粘合力进行了测试并得出了数据,这是她们三个多月辛苦的成果,也是她们不断努力的结晶。

之后,要面临的就是写报告和整理视频,把整个实验过程整理成视频录像交到竞赛评委手中。王玉立说:“其实整理报告本应该很顺利,因为实验一直是我们自己做的,每一步、每一天做了什么我们都很清楚,但是,就在论文写出来的当天下午,也是论文上交的前一天,发现论文写完没有保存。”这让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和别人的王玉立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泪眼婆娑地问其他两位组员和老师怎么办。“李敏和禹璐一直安慰我,老师也告诉我‘没关系,这是你自己写的,尽管电脑里没有了,但都记在脑袋里了’。”老师和“战友”的安慰与鼓励为王玉立增添了信心,最后她与组员一起熬夜完成了报告。

老师不断鼓励 悉心辅导

“我们这次能获一等奖,与郑燕英和葛兴两位教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是她们在实验中和竞赛答辩前的悉心帮助,才使我们获得了成功。”王玉立说道。

在参加这次比赛之前,她们在学习专业课时很少独立设计并完成一个实验,因而这次的经历对于她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郑老师在她们实验的过程中提出很多建议,供她们参考、改正,让她们少走了很多弯路。李敏说:“那时候我们做实验,老师总会过来看,指出我们做得不好的地方,并尽可能地帮助我们。比如,老师亲自带着我们到工地去找砖头、找木板,凡事亲力亲为,为我们解决各种难题。”

尤其是在答辩前的几周,老师一遍遍帮她们修改PPT,找不足,增加亮点,还模拟现场的情景,让王玉立一遍遍地试讲。王玉立是PPT演讲者,老师对她演讲的神态和仪态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这个过程让王玉立受益匪浅。在答辩的前几天,老师还找出一间大教室,模拟答辩现场让她们上台演讲,给她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并鼓励她们要有信心,“老师的话的确大大增强了我们的自信心,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王玉立说。

惊喜的结果  付出终会有收获

大学,带给每一位学生一个自由的环境,自由学习、自由发展、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每个人想做的事情不甚相同,而王玉立、李敏和禹璐则因共同的追求在大学时光中有了不菲的收获。

四个月的辛苦成果在北京化工大学的答辩会上最终展示,王玉立说:“答辩当天在我刚上台时有一点紧张,但说到一半时就不紧张了,因为PPT的内容我已经背得很熟练了,准备得也很充分。尽管在评委所提问的问题中,我们有一道题没有回答上来,但是其他的问题我们都回答得非常好。”

当笔者问到她们有没有想到自己的团队会得一等奖时,她们不约而同地回答道:“没有,这真是一件令人惊喜的事。”问及获奖的原因,她们想了想,认真地说:“一方面,我们的选题比较贴近当年的主题‘化学与生活’,另一方面,用过期牛奶制作万能胶本身就是贴近生活的一项变废为宝的创新,这可能是我们最终能获得一等奖最大的原因吧。”

同甘共苦 友谊永存心中

回想起三人相处的日子,她们感慨颇深。三个女孩儿在2010年初秋的日子里相聚,用四个多月铸就了她们不菲的成绩,也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在参加化学实验竞赛之前,王玉立和李敏同在一个宿舍,已经成为好朋友了,当李敏听说第二届北京市化学实验竞赛这个消息后,就主动要求王玉立和她一起参加,尽管那时候李敏已经转到经管学院,但是她在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一年学习为她参加这次竞赛奠定了基础。两人带着挑战自我的热情,报名参加了这次竞赛,并决定以“用过期牛奶制作万能胶水”为主题开始进行实验研究。“因为牛奶的保质期比较短,如果过期就扔掉很浪费,并且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有制备万能胶的化学物质条件,因而我们选择了这一主题。”

禹璐因为参赛的选题不太贴合当年竞赛的主题而在学校筛选时落选,学校安排她加入了王玉立和李敏这一组。两人协作变成了三人共同奋战,禹璐的加入使这个团队更加有活力。禹璐说:“刚开始我和她们并不熟悉,仅仅是听过王玉立这个名字。所以在就在闲暇时和她们一起聊天,聊聊大学生活和学习,慢慢就熟悉起来,这也使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的沟通更加顺利。但最重要的是,我现在交到了两位这么优秀的朋友。”

都说每一个脾气大的人身边都会有个性格温柔的朋友,她们三个人就是如此,王玉立作为组长,会给其他两人分配任务,并且严格要求。在实验不成功的时候偶尔会显示出急躁的情绪,但是李敏和禹璐从来都不会放在心上,因为她们知道,不管组长如何发脾气,她的目标都是为了做好这个实验,更高效、省时地完成实验,而她们每个人都在向着这个目标努力。所以,没人会计较这些,她们之间的友谊在每天的辛苦工作中建立起来,也在慢慢的磨合中变得更加稳固。

在这四个多月中,她们哭过、笑过、痛过、累过,但是没有放弃过,她们用四个多月的时间,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为学校争得了荣誉。这次竞赛的经历让她们开拓了眼界,增加了阅历,增强了信心,这是她们人生的宝藏,为她们的未来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最新动态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