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底,我校园林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入围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展示评审会,通过视频汇报、共建基层党支部代表点评、专家评审等环节,其共建活动得到了现场专家评委的高度认可,以91.12的最高分荣获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一等奖。
我校园林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以“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和农村现状,服务农村,奉献基层”为原则,多次组织学生党员深入怀柔渤海镇三岔村进行调研,了解该村的具体情况和优势资源,确立了红色“1+1”党支部共建关系。共建活动中,园林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以调查问卷、实地采访等形式进行调研,了解村民所想,解决村民所需,积极策划支部共建活动。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陆续开展了花卉展览、生态林参观、区域规划设计、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把文化、科技带进乡村的同时,履行着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学生党员践行“北京精神”、服务首都三农的崇高职责。
园林文化下乡,创新启动仪式
园林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由风景园林专业四个年级的17名党员,78个积极分子组成。他们依据园林学院“服务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倡导绿色文化、低碳文化”的发展定位,结合自身专业特色,自2011年五月份起,就开始起草红色“1+1”活动策划书。经过分组策划、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策划书在反复修改中逐渐成形,并获得支部内所有党员们同意。他们为三岔村精心筹备一场颇具园林文化特色的红色“1+1”启动仪式。
2011年7月11日,园林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与三岔村党支部共建活动的启动仪式如期举行。园林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李金苹老师,园林学院副教授、树木专家刘建斌老师,渤海镇党委组织委员于德利,三岔村党支部书记刘秀英,副书记闫文富,村官郭延文以及三岔村全体党员出席了仪式。园林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的党员们为村民带来了插花与茶艺表演。村民们聚精会神地观赏着学生党员杨肖蒙的插花表演,似乎在花卉的定格中体悟到了生命的真实与灿烂。接下来的茶艺表演也使村民在精心营造的优雅环境氛围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和情操的熏陶,感受到与“面朝黄土,背朝天”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理念。“通过这样的方式举行启动仪式,不仅能够展现我们的专业特色,让村民感受到园林文化的魅力,更有利于拉近我们与村民的距离,方便以后支部对接和共建活动的开展。” 园林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书记刘兴明说。
发挥专业特长,改善村容村貌
三岔村位于渤海镇西北,是一个以奇峰异景为特色的小山村,清静、优雅,三岔村村民热情好客,民风纯朴,有民俗户34户,接待设施一应俱全,可一次性接待游客400余人,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当地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但是,在民俗旅游旺季,村里狭窄的山道和有限的停车空间限制了民俗旅游的发展。经过实地勘察,园林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的党员们考虑对村中广场进行重新规划,拓宽停车空间,增加游客休闲去处。
2011年7月15日,园林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的成员来到三岔村开展景观规划前的实地调查工作。他们采访了三岔村村干部和村民,深入了解了三岔村的具体情况和村民们的意见与需求;他们对三岔村的环境进行了考察,并进行了实地测量和现场拍照,收集了充足的资料。他们找到了园林工程教研室的付军教授,在付军教授的指导下,党员们对三岔村的地形做了具体分析,并形成了休闲广场规划图的初稿。“这是一个难得的具有山地特点的休闲广场设计案例,学生党员们获得了课堂上未曾经历过的‘真题训练’。相信通过这次的锻炼,他们的设计能力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种‘真题训练’将使他们感受到身肩的使命与责任。”付军教授说。经过多次修改,9月13日,党员们把休闲广场规划设计图送到三岔村村民手中。休闲广场设计在充分利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提高了土地使用率,拓宽了广场面积,为发展民俗旅游,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奠定了基础。看着村干部略带惊讶的笑容,党员们的心里像灌了蜜一样的甜,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为进一步改善三岔村的村容村貌,园林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的党员们于2011年8月12日在三岔村进行了“开展垃圾处理,重拾第二资源”的主题调研活动。党员们通过海报和传单等形式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为村民讲解垃圾分类和低碳环保之间的密切关系,增强村民对于稳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为全面了解村庄垃圾分类情况,他们还挨家挨户发放问卷,集中了解村民对“是否了解垃圾处理的分类方式”、“对垃圾处理实施是否支持”、“村中现行的垃圾处理方式”等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并观看村民垃圾处理的过程,知晓三岔村各项垃圾的处理方式。最后,他们将收集回来的信息详细统计,并做出调查报告。最后把成果交给三岔村的党支部,并通过与村支部书记交谈,初步确定可行的改善方法,实现垃圾分类,使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技术引导扶持,帮助村民致富
良好的生态资源和热情淳朴的民风是三岔村发展民俗旅游的优势,但没有特色景点和产品是制约民俗旅游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根据园林学院旅游管理教研室陈戈老师提出的“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的建议,园林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的同学们决定想办法帮助三岔村的村民们解决这一问题。
他们通过与三岔村党支部及村民深入交流,发现当地妇女在农闲时制作的鞋垫和童鞋非常精致可爱。村民们也非常愿意发挥自身特长为家庭增收,但苦于没有专业指导,很难制作出具有特色的产品。为此,学生
党员们请教了园林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副教授赵晖。赵晖老师对农家旅游特色产品有专门的研究,拥有北京市教委等相关方的科研项目,曾出版过《农家趣味手工艺品制作》系列书刊。赵晖老师通过深入调研,提出了“四步走”的思路,帮助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第一,调查村内有手工能力的村民情况;第二,为村民开办民间手工艺品讲座,开阔农民思路;第三,策划利用村产的核桃壳和板栗皮为材料制作有本地特色的手工艺品;第四,进一步开发销售市场。
2011年8月12日,园林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的同学们为村民举办“走进新农村,齐赏花文化”主题文化展览,加深村民对绿色园林文化的理解。在主题文化展览活动中,党员们向村民介绍花卉栽培、养护知识,并尽己所能解答村民关于花木种植方面的问题。为更好地服务村民,同学们搭设了几个摊位,向村民们介绍水培、土培和丝网花的制作等,其中丝网花的制作最受村民们的喜爱。丝网花摊位上一朵朵百合洁白优雅,一枝枝玫瑰鲜艳欲滴,吸引了农村妇女驻足。妇女们纷纷拿起丝网花制作材料,跟着同学们做了起来。“有位阿姨特别快就做好了一个丝网花,然后就高兴地拿起来说,‘快看,我也会做了。’那一刻,我觉得我们做的一切都很有意义,至少我们给他们带去了欢乐,从中我们也收获了快乐。”负责丝网花制作的09级党员刘晨阳幸福的说。
林业产业是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先后有中德财政合作森林经营项目、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项目落户。面对近年来生态林的病虫害比较严重的情况,园林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帮三岔村找来了林学专业的刘建斌教授,解决村里生态林患病问题。通过现场勘查,刘教授对生态林的病虫害问题做了简要分析,给出了几点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案,并收集了影像资料,采集了部分实物样本,准备进入实验室进行深入研究。刘教授表示,生态林物种丰富,是我校林学专业教学不可多得的实践基地,愿意继续为三岔村村民做义务技术指导。在刘教授的指导下,一支部的党员们撰写了生态林调研报告,为教学实习基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园林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与渤海镇三岔村党支部共建活动不仅为学生党员提供了社会实践平台,还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共建活动为农村的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实现了科技文化资源与农村发展的对接。通过这个平台,党员们将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在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的同时更加坚定了“要将青春挥洒在京郊大地上”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