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逢盛会,草莓聚嘉宾。2月18日,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在昌平喜庆开幕,本次大会首次采取学术会议与会展博览相结合的模式,在学术研讨交流的基础上,还开展了新成果展示、产业投资洽谈等活动,共吸引6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学术代表及200余家国内外企业参会参展。来自世界各地的草莓种植、生产、加工等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在这里展示和交流。
在我校,也活跃着一支常年致力于草莓分子研究的学术团队,他们在沈元月教授的带领下,坚持不懈地努力,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开辟了“果实成熟的分子机制”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对根据市场和观光采摘的需要来调控果实的成熟时间及成熟度的草莓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1 年7 月7 日, 植物学领域的国际著名学术刊物Plant Physiology 在线发表了一篇以北京农学院为第一单位,关于果实发育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Abscisic Acid Plays an Important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Strawberry FruitRipening。该论文第一作者为北京农学院植物科技学院果树学研究生贾海峰、柴叶茂、李春丽(并列第一),通讯作者为沈元月教授。
《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缩写是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个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SCI 具有反映科技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功能。Plantphysiology SCI 影响因子在2010 年为6.451,近5 年达7.016。
植物分为跃变型和非跃变型,由于领域理论研究的限制,人们只知道乙烯是植物果实发育一个重要的调控因子,在植物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抗逆境胁迫等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然而对于非跃变型植物,一直缺乏脱落酸参与果实发育调控的直接的分子或遗传学证据。3 年前, 这一未知领域引起了沈元月教授的极大兴趣,草莓作为非跃变型植物的代表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沈元月教授的研究对象。3年后,沈元月教授带着他的学生剖析了非跃变型果实发育的信号转导分子机制并且开发了果实成熟调控新途径,达到了该领域的国际先进水平。
从2008 年起,沈元月教授就开始着手于此项研究的规划,从实验的选材到材料的培育,从理论的规划到没日没夜的实验,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出一点错误,直至今年实验结论才完全敲定。
沈元月教授回忆说:“在分析果实中植物激素ABA 时也碰到了很大的困难,我特意安排一名研究生专门以攻克该问题做硕士论文,经过两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激素测定研究室的学习和近30 次反复试验,终于取得突破。为了这项研究,整个课题组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和休息时间。”
“我从研二的时候开始和沈元月老师一起做这项研究,我坚持每天早上8点准时到实验室,一直到晚上12点再离开,从周一到周日,天天如此,我只有在2009 年的春节回过一次家,农历二十九回家大年初二我就回来了。”已经读博二的贾海峰说。
“实验的时候失败是太经常的事情了,由于这是一个未知的领域,为了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我们要在实验不失败的情况下重复很多次,每天都在做实验,身体上疲惫,当时还面临着考博,心理的压力更是大,很容易让人有放弃的念头,但我和队员们都没有放弃,相互鼓励,坚信一定会成功,没有闯不过去的难关。” 李春丽回想起实验的情形仍历历在目。
就这样,在三年的坚持不懈中,沈元月教授带着他的团队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开辟了“果实成熟的分子机制”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理论的突破进而带动技术的创新,这对根据市场和观光采摘的需要来调控草莓果实的成熟时间及成熟度,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