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盛大开幕,记者在大会开幕式现场见到了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特聘专家、我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董清华。他和我校邢宇博士及部分研究生刚刚参加完大会学术交流活动。“我们提交了三篇论文,已出现在大会主会场的墙报展示区并收录在会前出版的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摘要集里,会后将发表于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论文集。”董清华介绍说。
作为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特聘专家,董清华为草莓大会做了大量工作。他不仅是本次大会草莓科普文化展的设计和技术指导,负责整理并展示中国的草莓研究成果,还参与了北京市种子管理站组织的草莓种苗鉴定和草莓种苗标准论证工作以及草莓大会志愿者的选拔和培训工作。
草莓科普文化展的“幕后导演”
2011 年2 月,董清华被聘为2012 年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专家,主要参与草莓科普文化展的设计与技术指导、展区讲解员草莓科普培训等工作,还要负责整理并展示中国的草莓领域研究成果。
多年从事草莓研究、编写多本草莓专著、常年投身草莓生产一线的董清华尽管积累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但对于撰写中国草莓领域研究成果、向来自国内外的观众展示我国草莓领域成绩这一重要任务,他十分慎重。从2011 年7 月开始,他便着手整理中国草莓领域研究成果。他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请教了众多业内专家学者,为了使中英文都能达到精确表达的效果,董清华还专门邀请外国专家参与翻译工作,精心推敲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
“做学问无小事,面向广大受众的科普文化展更应该确保准确、通俗两不误,这样才能使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更好地了解草莓科技和草莓文化。”董清华说。
草莓大会讲解员的“指导老师”
在草莓展示大厅,他指着一排排草莓,向记者介绍草莓的品种、成长周期、甜度等。他自豪地对记者说:“为这次大会服务的几十名讲解员,都是由我负责挑选和培训上岗的。”
为满足草莓大会的需要,需要招聘一批有一定专业背景的志愿者负责向参观者讲解相关知识,董清华正是讲解员招聘、培训工作的负责人。
他在我校面向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举办了“草莓,让生活更甜美”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讲解员志愿者选拔赛,这样既能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草莓大会、参与到世界草莓大会当中去。
2011 年12 月8 日,讲解员志愿者选拔大赛如期举行,大赛选出20 名学生,董清华亲自为他们培训草莓科普知识。如今,这一批志愿者已经活跃在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的各个展馆里,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介绍草莓相关知识。
草莓种苗专家的“支农之路”
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筹备期间,董清华多次作为专家组组长参与北京市种子管理站组织的草莓种苗鉴定和草莓种苗标准论证工作,全力以赴为大会各项工作贡献力量。但他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专家,却是有着多年支农经历、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支农专家”。
董清华与草莓结缘始于1999年。那时,北京的日光温室草莓刚刚起步,他毅然投身到草莓生产第一线。2003年,由他亲自指导的昌平区兴寿镇金沙坨草莓采摘园结出了第一批草莓,他从果农收获的喜悦中看到了希望,更加坚定了从事草莓科研与推广的决心。
2006 年,我校与享有“京郊草莓第一镇”美誉的兴寿镇签订协议并挂牌,兴寿镇成为我校全面参与建设的新农村基地之一,董清华主要负责兴寿镇基地的草莓科技推广工作,将他主持的多项草莓课题的科研成果与当地实际情况有效嫁接,积极推广草莓无病毒种苗、草莓无土栽培技术、克服草莓重茬技术,同时在沙坨和麦庄村建立示范点并对农民进行相关的技术指导,帮助兴寿镇的农民发家致富。由他指导建立的草莓种苗公司每年可提供20 万株原种苗用于草莓苗繁育,推广应用草莓脱毒苗500 万株,平均每亩增收2,000 多元,受益农户500 多户。在潜心研究草莓栽培技术并大力推广草莓新品种脱毒苗的同时,董清华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先后编辑出版了《草莓高效栽培》(2001 年)《草莓栽培技术问答》(2008 年)等书,在推广的过程中亲自发放到果农手中。
目前,他还在参与兴寿镇组织的温室草莓技术培训班工作,带领一批专家教授走进村户,将田间地头当作课堂,采取板报、操作示范、个别指导等形式,广泛推广生产技术。每年进行3 期~4期培训,每期培训持续6 天左右。为使授课内容生动、具体、实用,老师们还虚心向当地农业技术人员了解当地资源情况、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和生产习惯,授课内容准备的充分、实用。
当地农民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到十七八岁的青年都踊跃参加培训,每一次讲课,都至少有七八十名农民不辞辛苦地赶来听课。“看着农民们这么积极的来听课,我心里特别高兴,作为一名从事草莓研究与推广的教师,我会更努力地投身于草莓产业。”董清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