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我校“十一五”科技工作大会隆重开幕

时间:2010-12-06 作者:党委宣传部/文 刘可心、于浩/图 来源:农学院 浏览:

 

    12月3日,我校“十一五”科技工作大会在礼堂隆重开幕。校长王有年,副校长郑一淳、姚允聪,纪委书记朱生利,校长助理、教务处处长范双喜出席开幕式。学校教职工代表、研究生代表600人参加开幕式。

    会议由副校长杜晓林主持。

 

    副校长郑一淳作了题为《科研兴校,实力倍增,进一步加快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建设》的大会报告。他指出,此次会议是在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定了“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着手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快建设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学校“十一五”期间的科技工作成绩,提出“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的发展思路。

    在回顾“十一五”科技工作时,他指出,“十一五”期间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科研能力实现倍增。“十一五”规划基本任务超额完成,对照“十一五”规划,研究生人数、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数、新增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点数量、5年市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数、“十一五”末科研经费总数、5年累计推广新技术、每年在研科研项目数、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数、承担市级都市型现代农业关键技术研究数等主要任务超额完成。

    他指出,认识的提高是科研能力倍增的前提。“十一五”期间,特别是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建设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的目标,重新审视大学建设的条件,明确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的定位,认真贯彻“学科引领”和“科研兴校”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和“科研兴校”工程。

    他指出,学科建设促进了科研能力实现倍增。“十一五”期间,在“研究方向”要素方面,我校依托科研促进和完善了学科建设,初步形成以农科为特色,农工管三大学科门类、5个市级重点建设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二级学科和24个特色研究方向为主干的布局,实现了17个学科专业硕士点招生,在学科建设和硕士点建设方面数量实现“倍增”;在“科研队伍”要素方面,科研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初步形成“教师、研究生”为骨架的“梯形”科研队伍;在“科研条件”要素方面,整体科研条件明显改善,省部级科研机构增加4倍,科研用房面积增加7倍,大型仪器设备总值增加3倍;在“科研经历”要素方面,科研项目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显著增多,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有望突破。十一五期间,我校立项总数近1000项,其中横向项目近400项,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68项;“十一五”以来我校立项总经费达8463万;获授权发明专利33项,审定新品种和新兽药14项,发表SCI论文64篇,获得省部级奖励9项。

    他指出,社会服务反映了学校的发展,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十一五”期间,随着科研能力的倍增,我校服务社会的水平不断提升。我校依托科研和人才优势积极探索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社会模式,也取得了显著成绩,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具体体现在:我校与市科委、延庆县提出的“1+1+X”模式创新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得到了市委组织部的肯定;我校积极探索村官教育模式受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的亲自批示;学校总结长期以来科教兴农的工作经验,提出“推广教授+村官”的推广服务体系得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认可,并下达专职推广教授岗位指标予以支持;通过深化沟域经济理论,丰富了都市农业框架下的山区经济内涵,得到了市农委的充分认可,并为市政府大力发展沟域经济提供了可行性参考。

    在谈到“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的目标时,他强调,对照现行“大学”标准,“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要紧密围绕都市型现代化农林大学建设的奋斗目标,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和“科研兴校”工程,力争年均科研经费3000万元,实现省部级科研成果20项,实现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他从科研队伍、科研用房、科研仪器使用率三个方面客观分析了建设目标的基础条件后指出,“十二五”是我校建设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的关键时期,全体师生员工一定要提高认识,抓住机遇,顺势而上,努力谋求大学目标的早日实现。学校将建立相应的机制,强化科研基础建设,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对照大学建设标准,重点采取三点具体的激励措施努力完成建设任务。一是建立相应机制,努力争取近五年年均科研经费达到3000万元的目标,学校考虑将在“十二五”期间除了国家规定上缴相关税费之外暂停收取科研项目的校内管理费,以鼓励争取各类科研项目,尤其是扩大争取横向项目面。二是制定激励政策,争取实现近五年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20项(现有4项已公示)的目标,学校考虑每年拿出学科引导费、科研质量提高经费和科研专项经费总数的50%对高级别(国家级项目、课题)、大项目进行匹配并给予仪器设备优先配用。三是设立攻坚擂台,力争取得2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他指出,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我校科技发展、建设创新型地方高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校的科技工作在“十二五”期间面临大好机遇,我们要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和任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以科技创新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都市型现代化农林大学而努力奋斗!

校长王有年发表讲话。他首先代表学校向受到表彰的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对他们为学校发展尤其是在科技工作中所做出的积极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 

    在“十一五”期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的王有年、仝其根、刘凤华、刘克锋、何忠伟、姚允聪、穆祥7名同志,在“十一五”期间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周双海等28名同志,在“十一五”期间主持100万元以上科研大项目的刘凤华、姚允聪、王树栋3位同志,分别受到隆重表彰。  

    会议下发了《关于鼓励科研人员争取高级别大项目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和《关于鼓励青年科研人员科研创新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供与会人员讨论。

最新动态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