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民忠、北京市军训办公室主任张培松大校为《军中的足迹》做序。
序一
当我捧着这厚厚的书稿,不知不觉置身其中,徜徉在学生记者们朴实而真挚的切身感受中,体会着现役和退伍的这些大学生们对军旅生涯的真切感情,分享着他们从中收获的宝贵人生财富时,我感到的是欣慰和激动。
一身戎装,飒爽英姿,沙场点兵,报效国家。那是多少人一生的梦想。大学时期入伍的学生们是幸运的,他们不仅能体会令人羡慕的军旅生活,更重要的是从摸爬滚打中锤炼了钢铁般的意志,从严明的纪律中铸就了神圣的使命,从复杂而真实的任务中积累了沉着淡定,从相隔万里的思乡中顿悟了感恩回报,从与战友们的朝夕相处中收获了团结共赢……这是他们从短暂的军旅生活中所收获的、却能受用一辈子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从大学生中征兵工作的目的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是需要载体的,这本以北京农学院现役和退役大学生军人为采写对象的书充分证明军旅生涯在青年学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将大学生军人们如上的种种收获和自身成长的故事展现给更多想要入伍以及那些刚刚入伍但却还处于迷茫阶段的大学生读者,使他们在分享这份军旅生活的神秘、枯燥、艰苦与幸福的同时,在品尝这些在枯燥和艰辛中历练出的丰硕“果实”的过程中,体会到信念的力量、责任的分量和祖国的神圣,这些体会正是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追求的效果与收获。
这本书不仅可以使广大大学生读者受益,同时,采访与写作的过程,也同样会使编写本书的学生作者们受到教育,而且这种教育和感染又是最直接、最真实的、最有效的。本书的意义还在于,它是用学生的眼光来看学生,用学生的心灵体会学生,用学生的口吻来写学生,题材新颖,形式灵活,内容别样,贴近学生,是对新时期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益探索,是对社会实践效果的升华和再挖掘。
“经过两年军中生活的洗礼,每一个从大学校园走出去的士兵,如脱胎换骨一样,成年人的冷静和成熟,他们,值得我们去敬仰,去学习”。
“从她的精彩故事中,笔者得到的不仅是一次青春的感动,更是为自己的青春成长历程中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同龄人的入伍经历激励和感染身边的学生,其意义可谓深远。学生记者们在书中所表达的如上种种采访感受已经实实在在地证明了这一点。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在广大在校大学生中引起强烈地反响,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也一定会成为广大在校大学生们的成才榜样。
事实上,在笔者受到感染的同时,作为第一个读者的我,在书稿中也深深的感受到了:橄榄绿中走来的他(她)有了我们没有经过这般挑战不曾具有的长大的快乐,有了我们没有这般历练不曾具有的成熟的美!他(她)们值得我们共同去期待!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王民忠
2010年9月20日
序二
北京征集大学生当兵已经十年,同学们到部队干得怎么样?读了北京农学院主编的《军营的足迹》一书,令人感动、欣慰、感慨且深思。
北京农学院49名大学生,先后投笔从戎,奔赴天南海北,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他们成了战士!你看:在训练场上,在哨位上,在演习中,在抢险一线,在维稳地区,都有大学生士兵的身影。他们在平凡岗位,忠诚可靠;在关键时刻,不乏英雄壮举!谷晋同志,戈壁演兵,浮土沉沙中间汤;李冬津野营卓姿山,雪裹冰雕,天做被地当床;侦察兵陈曦,格斗攀登泅渡,神枪潜伏抓捕;特种部队的叶俊刚,鲜血流出只觉热,扯开血痂不皱眉;消防战士田龙,面对北川之殇,余震连连,奋不顾身,冲锋在前;武警战士苏帅,震慑藏独,维护祖国统一,保护各族群众;炊事员杨垒,天天不辞辛苦0换来顿顿饭菜香;话务兵张健精灵能干,军旅生涯多姿多彩。等等,不胜枚举。他们个个都是好样的,人人努力奋斗,顽强拼搏,守望祖国,护卫人民。他们似繁星点点,沉默而光亮,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画卷。
当兵锻炼人!大学生士兵的经历,都证明了这句老话。“当兵是从哪些方面锻炼人呢”? 书中人物从难忘的新兵连,到内务卫生的“豆腐块”,从平凡的岗位,到危急关头,都作了很好的诠释。其中也有更深层的东西需要挖掘出来。
党对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军人快速成长的力量源泉,就是:“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祖国,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由此看来,同学们当兵以后的进步,还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是政治上的进步。参军后,经常的政治教育就是“忠诚于党,听党指挥”,使大家在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始终保持清醒。能够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汇集了民族的精英,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实践,证明了她的正确与伟大。优秀青年只有聚集在党的旗帜下,才能融入主旋律,有更多的机会登上施展的舞台;才能使党充满活力,肌体更加健康。
二是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大家知道,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宗旨,保卫祖国,是军人的神圣使命。革命军人必须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必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立足本职,无私奉献,追求卓越,淡泊名利。在这些方面,41位战友都有良好表现。当我们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时,当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时,在雪灾、洪水、大地震、泥石流面前,军人总是冲锋在前,奋力拼搏!那时候,人就高尚了、纯粹了。当你在边防,在海岛,在雷达旁边,在导弹阵地上,在大海中巡弋,在蓝天上飞翔,哪怕只是个小小的岗位,但它与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国家政权紧密相连,那时我们就拥有了尊严和神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有了很好的体现。
三是完成了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大学生士兵不管是留队,还是退伍就学、就业后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有什么地方能让孩子吃苦锻炼呢?到部队去是一个可行的选择。革命军人履行使命必须爱军习武,爱岗敬业,不怕牺牲,英勇善战,必须具有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必须有钢铁一般的纪律。青年人来到部队,无论你有什么缺点,在洪流一般的生活里,在各种制度的规范下,在钢铁般纪律面前,只有奋起,只有前进。走路、说话、吃饭、睡觉,一切从头再来,“重塑自己,开发自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能快速完成,并受益一生。
如果能经历战斗洗礼,大家并肩作战,同生共死,共荣共辱时,你才真正懂得集体的力量,懂得战友的含义!那时候人的心胸视野就更宽阔了,人生的境界就更高远了。
近些年,我经常在大学生军训结业式上,对首都大学生讲,“用军人元素助推青年成长”。
随着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军事变革的推进,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我军履行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参军,是祖国的需要,军队的需要,成长的需要。读读这本书,有志于投身军营的青年,将有寻路探营之妙;不能参军的,也会看到一个新鲜的世界,受到教育和启示,把书中同学当兵的经历,化为自己成长的营养剂。
辍笔之时,我很是敬佩北京农学院的师生,对同学负责到底的精神和关之切、爱之深的崇高境界。
北京市学生军训工作办公室主任、教授 张培松
2010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