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征集在校大学生和高校毕业生入伍十周年。11月13日上午,大学生征兵工作十周年座谈会暨《军中的足迹》首发仪式在北农科技交流中心三层会议室召开。

北京军区动员部副部长雷平大校、校长王有年为《军中的足迹》样书揭幕。

总参动员部副师职参谋冯耀忠大校,军旅书法家阎焰,国防大学学生军训工作办公室主任郭之珂大校,空军指挥学院学生军训工作办公室主任李国强大校,北京市昌平区委常委、武装部政委王双武大校,北京市昌平区武装部部长孙连湖大校,北京市朝阳区委常委、武装部部长李彦田大校,北京市海淀区委常委、武装部部长吴祖安大校出席座谈会。与会领导向大学生代表赠书。

党委副书记高东主持座谈会。

学校武装部部长韩宝平总结回顾了我校十年征兵工作。他指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通力合作是做好征兵工作的保证;深入开展征兵宣传,营造良好氛围是做好征兵工作的基础;落实征兵政策,廉洁征兵是做好征兵工作的关键;严格程序标准,提升兵员质量是做好征兵工作的前提。他表示,十年既是回顾,又是开始,我们要在各级领导支持和关怀下,努力开创学校征兵工作的新局面。

北京市昌平区武装部部长孙连湖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我校十年来的征兵工作。他指出,十年来北京农学院党委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征兵工作,学校武装部努力提高征兵质量,学校各项思想教育扎实,为昌平征兵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北京卫戍区秘群处副处长寻晓明发表讲话。他指出,本次座谈会和新书的首发仪式不仅是一次征兵工作的宣传,还是国防教育形式的创新,对提高大学生携笔从戎的政治热情有着重要的意义。《军中的足迹》这本书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士兵们的成长历程,展示了军人的精神风貌,对激发大学生参军入伍、献身国防有很大意义,同时也为北京征兵宣传提供了素材。

党委书记王慧敏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首先代表学校党政和全体师生向始终给予我校征兵工作和国防教育工作高度支持和帮助的总参动员部民兵局、北京市学生军训办公室主任、北京市征兵办公室、北京市昌平区武装部以及各新闻媒体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已经退伍或仍在服役或即将走进军营的大学生士兵们以及在十年的征兵工作中作出努力、付出汗水的老师们表示的诚挚的慰问。

她指出,在大学生中征集新兵是优化兵员结构,提高兵员质量,增强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措施;是适应新时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的新形式。10年来,我校先后有49名学生走进绿色军营,绿色军营为他们施展抱负、锤炼成才提供了广阔舞台。他们经过军旅生活的磨练,造就出了勇敢顽强、刚毅坚韧、乐观向上的意志品质,为成才道路上的拼搏进取奠定了基础;军队严密的组织、严格的训练和紧张有序的生活,帮他们磨练出雷厉风行的作风,培养出较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现代军事领域又是对科学技术最新成果利用最广泛、最迅速的一个领域,这为他们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提供了良好的载体。现在,他们有的立了功,有的考入了军校,有的已光荣退伍回到学校继续学业,有的已经完成学业步入社会,在各自的岗位上也成为佼佼者。
她指出,《军中的足迹》的编辑出版有效创新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书的面世对我校国防教育工作也起到了切实的推动作用,提供给更多的在校大学生一个了解军营生活的平台,也为有军营梦的学生提供参考资料。学生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深入了军营、了解了社会、认识了国情,锻炼了毅力、培养了品格、增长了才干。她希望即将进入军营的同学们能够从《军中的足迹》这本书中汲取养分,向学长们的先进事迹学习,在军营中努力奋斗,为学校的争光,为自己的人生创造辉煌!
她强调,《军中的足迹》对于我校十年征兵工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不仅充分反映了大学生士兵的成长历程,也回顾与总结我校十年征兵工作。我们将以此为新的起点,更加扎实有效的开展国防教育工作,积极引导更多的在校大学生和应届毕业生投身国防建设。
北京市学生军训办公室主任张培松大校在讲话中首先对本次座谈会的成功召开和《军中的足迹》首发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大学生参军,是祖国的需要、军队的需要、成长的需要。在2010年征集新兵工作开始之际,北京农学院召开大学生征兵工作十周年座谈会并且出版《军中的足迹》这本书很适时。他表示,这次座谈会,能够见到与自己经历相仿的大学生士兵很高兴。他说,看到《军中的足迹》记录大学生士兵成长历程的书籍出版,读过这么多士兵的故事之后,不仅看到了北京农学院的士兵在部队的优秀表现,还丰富了自己的军旅生涯。他对北京农学院师生对同学负责到底的精神和关之切、爱之深的崇高境界,表示敬佩。

退役士兵代表李冬津、孙震、张健在会上畅谈了自己入伍后的收获。他们表示,虽然已经离开部队,但在军营的日子始终难以忘怀,他们会继续发扬军人顽强不屈的精神,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生活中给同学们做好榜样。

退役士兵代表李冬津发言

?退役士兵代表孙震发言

退役士兵代表张健发言
现役士兵代表聂凡表示,部队给了她很多,让她丢掉了懦弱,丢掉了稚嫩,身体得到了锻炼,心灵也受到了熏陶,有了军人特有的精神和气质,她将继续把这种军人的精神带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学生记者代表魏兰、张悦表示,通过采写大学生士兵不仅看到了他们身上永不言弃、不断向前的精神,还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并表示今后一定要向他们学习这种精神。

学生记者代表魏兰发言

学生记者代表张悦发言
2010年报名入伍大学生代表朱昆鹏表示,读了《军中的足迹》这本书之后,他看到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榜样,如果有机会体验军营生活,他一定也会像书中的战士们一样,不屈不挠、永不言弃,展现北农学子的风采。

陆军第38集团军112师炮兵团指导员魏宇鹏表示,大学生入伍士兵在部队将会得到很好的锻炼,部队领导也十分关怀大学生入伍士兵各方面的成长,希望学校和学生家长放心。

出席座谈会的还有朝阳区武装部副部长邵洪刚,北京市昌平区武装部副部长黄磊,北京市昌平区武装部政工科科长宋九伟,北京高校国防教育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德峰,北京卫戍区通信站女兵连排长贾李萍。
新华社、中国教育报、中国国防报等十余家媒体记者莅临座谈会,并进行了现场采访。


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军中的足迹》编委会全体成员也出席了会议。我校退役士兵代表、现役士兵代表、学生记者代表以及2010年报名入伍的学生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据悉,2001年,我校成为北京地区首批在校大学生征兵入伍试点高校之一,是昌平区第一所征兵试点高校。十年来,我校大学生报名入伍的比例占到学校适龄青年的20%,金长伟等49名学生走进军营,分布在天南海北的不同部队里,囊括了海陆空三军。李冬津等40人次获得“优秀士兵”称号,孙震等8人荣立三等功。学校连续多年被北京市昌平区评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作为第一批大学生征兵入伍试点高校,学校党委把做好在大学生中征集新兵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的新形式。学校将征兵工作纳入到国防教育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组织严格的军事训练,评选军训优秀学员、打造 “北农第一班”美誉的女子国旗班等方式树立优秀榜样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学校还利用校园广播、宣传单、图片展览、网络通告、手机短信、征兵电话热线、校园现场咨询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位学生了解征兵政策和程序,了解征兵工作的要求,营造出“国防教育人人接受,国防建设人人参与,国家安全人人关心”的氛围。学校还出台大学生征兵工作相关政策,在保留学籍、专升本、选专业等方面进行细化和落实,鼓励在校本专科学生积极应征入伍;学校严把政治审查关,从入伍动机、心态、在校期间的表现等方面严格审核,把真正想去部队锻炼成才、动机纯正的青年送往部队;定期召开新兵老兵座谈会,邀请已退伍的大学生士兵向即将入伍的士兵介绍在部队的成长经历、体会、收获和教训,让新兵在心理上做好吃苦的准备;举办热烈隆重的欢送仪式,校领导亲自出席座谈会并勉励大学生新兵好好锻炼,全面发展,做一名合格的军人,为学校和个人赢得荣誉。
《军中的足迹——大学生士兵成长历程》以讲故事方式、以在校大学生的视角再现了大学生士兵“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现了他们在严格的环境中,在一个特殊的集体中的兄弟之情、战友之谊和人生抱负。该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著名军旅书法家阎焰题写书名,党委副书记高东任主编。全书共收录了41名大学生士兵的成长故事,以我校院现役和退役大学生军人为主要采写对象,时间跨越了2002年至2009年的大学生士兵,地域涉及到天南海北来自不同生活条件的部队战士。我校大学生记者团以“走进绿色军营,寻访军中榜样”为主题,历时四个月,先后奔赴北京、广州、成都、秦皇岛、洛阳、怀来、涞水、遵化等军营驻地,奔赴退伍大学生士兵所在地实地采写而成。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民忠、北京市军训办公室主任张培松大校本书编辑的过程中,不仅在百忙之中详细阅读了书稿,为书稿的编辑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并分别为本书做序。
在书籍编写过程中,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市学生联合会高度重视,“走进绿色军营,寻访军中榜样”采访活动被团市委确定为2010年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京外重点团队;昌平区武装部给予鼎力支持,被采访者所在部队给予了大力协助,其他区县武装部也给予了相应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