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常规时间是每年的4月5日。如果遇见闰年等情况有可能在4月4日或4月6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的特殊内涵在于,它既是一个追忆和祭奠先人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踏青游玩、享受春天无穷乐趣的节日。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 |
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扫墓其实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中国人重视亲情、慎终追远、孝敬老人、敬重祖先。所以,千万不能将清明节看窄了,好像清明节就是扫墓、烧纸钱,其实这个节日的意义在于对已逝的亲人、祖先、先贤、英烈送上自己的思念和敬意。这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年年轮回,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
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插柳
清明节,杨柳发芽抽绿,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人们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踏青之俗早在汉代已经形成,到了唐代更为盛行。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杜甫曰:“江边踏表罢,回首见旌旗”,人们踏青归来,个个兴高采烈,家家杨柳满檐,故有“满街杨柳绿如烟,划出清明三月天”的诗句。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荡秋千
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最初,秋千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后逐渐演化成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并成为中国少女游戏之乐。唐宋之后,荡秋千的习俗普及全国。杜甫《清明》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刘禹锡亦有:“秋千争次第,牵掩彩绳斜。”至元明清三代,清明荡秋千者随处可见,遂定清明节为秋千节。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大约2400多年前,在齐国故都临淄形成的有明确游戏规则的蹴鞠运动。2004年,临淄被确认为世界足球起源地,蹴鞠被确认为足球的最早起源。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