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农业作为首都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首都科技、资金、人才优势,拓展新功能,实现新价值,成绩斐然。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20世纪80至90年代的“菜篮子工程”虽然使北京城郊型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变化,北京城郊型农业已经不能适应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需要。1996年以后,北京农业逐步转向适合城市性质和功能的“都市化农业”;2005年初,北京市正式提出“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按照首都的发展定位与需求,运用现代化手段,建设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以高端、高效、高辐射为主要标志,以基础完善、科技领先、产业高端、服务完备、装备现代、人才一流为主要标准的现代化农业系统。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是一种城乡融合,由一产不断向第二、三产业渗透的复合型产业。研究表明,发达地区当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下降到5%至10%时,一、二、三产逐步融合。近几年北京农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经不足1%,于是顺势而上,全力发展一、二、三产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在生产领域,都市型现代农业将初级产品生产延伸到加工、制造;在流通领域,扩展到营销、配送,直至上餐桌;在精神领域,为居民提供教育、文化、体验、休闲等身心健康的服务。
承载多元化服务首都任务的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已从过去只注重生产功能,持续向农业的生活、生态、文化等功能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向现代服务业延伸。传统农业在今天实现大变身:产品变礼品、生产变服务、农业变景区;农业以一产为基础,用现代服务业方式来表现。都市型现代农业充分展现了人们哲学的思考、人文的理解、艺术的想象、科学的见地和首都科技的支撑。
农业拓展生产功能,提供鲜活农副产品,不断满足首都市场需求
其一,高效农业是京郊农民增收致富的龙头产业。一是设施农业发展迅速:截至2010年年底,设施农业面积30万亩,以大兴、房山、顺义、通州和平谷为主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有力保障了首都“菜篮子”市场供应;二是花卉产业效益突出:以举办第7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为契机花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种植面积达到了6.7万亩,产值达12.3亿元;三是林果产业不断更新:形成了门头沟樱桃、昌平草莓、平谷大桃等规模化区域逐渐扩大局面。
其二,籽种农业以高端、高效、高辐射为特征,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优势产业。北京市每年引育农作物新品种数量约占全国20%,保存国家级种质资源达到39万份,列世界第二位。籽种农业最大程度地节约土地资源,农民培育出来的种子按粒卖,收益多的能达到一亩6万元。2010年,北京市种业销售额达61.81亿元。
其三,加工农业是带动京郊农民充分就业的“航母”产业。加工农业是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的内在需求。2010年末,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618亿元。目前,京郊已建立15个基础设施完备、优惠政策多、一条龙服务到位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42个重点小城镇已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聚集区,有效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发展。
其四,合作农业成为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应对风险能力的“域外农业”。一是京承合作农业等模式,充分利用外埠土地、劳力和政策优势,建立原料生产基地与加工基地,拓展了北京农业发展空间。二是覆盖了70%农业的北京农民专业化合作社,增强了农业生产组织性,提高了农业应对市场风险能力。
农业拓展生态功能,调节环境,成为首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基础设施
2008年,北京市经济总量超过1万亿元大关,快速增长的背后有北京农业雄厚的生态服务作支撑。北京市农林水的生态服务价值约为1万亿元,体现在水资源涵养、土壤保护、净化空气、防止噪音、植物和土壤有效固碳、能源和资源有效循环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农林水的生态服务创造了人与自然、城市与郊区和谐的生态环境,满足都市人讲求生活质量、注重环境意识和回归自然的需求。
其一,循环农业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沼气发电、林下经济、生态农场等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在支持首都节能减排、强化首都宜居城市的生态基础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益。
其二,景观农业是首都城乡居民生活的绿色空间。它兼具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是美化乡村、丰富产业、富裕农民的重要产业。京承高速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沿线绿化
68
公里
,构建景观生态防护体系,实现道路绿化18.9万亩,裸露耕地和废弃地的综合治理绿化美化8773亩,景观美学和生态功能日渐显现。
农业拓展生活功能,提供休闲、采摘、游览场所,向现代旅游服务业延伸,提高幸福生活指数
其一,休闲农业营造了首都城乡居民生活的后花园。它以农业为基础,依托农村生态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设施、农耕与民俗文化、农家生活等丰富资源,为社会提供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教育等多种服务,在提高休闲生活意境和档次的同时也提高了农业效益。目前已形成农家乐、休闲农庄、农业科技园、观光采摘园、农业观光园、民俗村等多种类型。
其二,创意农业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文化农业。它将科技和人文要素有效融入农业生产,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形式、工具、方法、产品进行创意和设计。2009年,北京市初具规模的创意农业园达113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意农业节庆活动60多个。密云“紫海香堤艺术庄园”,闻香识色,以无垠的香草田、安静的汤河水、茂密的金山林之旅,打造“长城脚下的普罗旺斯”;妙峰山玫瑰谷,人们在迎风怒放的玫瑰花间修炼瑜伽、在千万朵玫瑰的见证下举行婚礼、在万亩玫瑰园里体验一把花农…
农业示范功能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深化发展
其一,会展农业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它以会议、展览、展销、节庆活动等为主要形式,具有高度产业融合性。2012年,第7届世界草莓大会将在北京昌平区召开,2014年第75届世界种子大会将在北京丰台召开,会展农业将带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向更深发展。
其二,科技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端形态。科技农业是发挥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引领作用的持久动力。一批带有前瞻性的农业科技产业园如小汤山农业园、顺义“三高”农业示范区、朝阳蟹岛集团等,成为现代农业的示范窗口;即将启动建设的门头沟“中芬生态谷”项目,采用世界先进的生态发展理念,将成为北京未来生态产业的载体与孵化器。
在产业融合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区域特点,北京已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五圈布局:由城区和部分城近郊区组成城市发展圈,重点发展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由六环路以内城乡结合地区组成近郊农业发展圈,重点发展园区农业、体验农业、科普农业和精品农业;由远郊平原地区及浅山区组成平原农业发展圈,重点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标准化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农业;由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山区组成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圈,重点发展以唯一性特色农产品培育、山区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
依托于北京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日新月异的变化要求,服务于近2000万首都市民日益高涨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以及“十二五”期间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新的发展阶段,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向更广领域拓展:不断找准自身定位,由“立足北京、服务全国”提升到“立足北京、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强调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特色产业,作为北京独特的绿色基础设施是宜居城市的重要生态基础,是城市运转和农产品供应的应急生活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都市型现代农业以更广领域的拓展、更深层次的升级,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同时,促进农村就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作者:北京农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杜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