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校修定了本科生培养方案,四年来取得了良好效果。随着北京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校作为市属农林高校必将紧密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办学特色,对我校的专业以及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在“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学校对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新的培养方案将从2011级学生开始实行。针对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新闻网记者对我校主管本、专科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杜晓林进行了专访。
记者:杜校长,您好!据了解我校在2007年修订过一次本科生培养方案。迄今为止,该方案已实施四年,您认为2007版培养方案取得了哪些效果?
杜校长:作为一所服务地方的本科农林院校,本科生培养计划需要不断修订,以满足日益变化的地方经济需要。2007版培养方案是对以前本科生培养计划的修订,四年中,该方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首先,2007版培养方案中,我们仿照欧洲、美国等教育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办法,提出了“小学期”概念。即学生在1到16周(大学期)完成主要课程学习后,17周考试,18-20进入小学期的学习。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小学期主要完成军训、英语强化训练、综合性大实验等,比如生物化学、动物解剖等综合性实验;高年级学生则利用小学期或寒暑假一部分时间到基层、郊区去进行专业调查活动,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对北京农村的现状做深入分析;毕业班的学生就会利用小学期提前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活动,完成毕业论文。小学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让他们有可能完成较复杂的综合性实验,对同学创新能力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2007版培养方案将四年制总学时由2600压缩为2400,去掉重复授课内容,留给同学更多的课后自习、独立思考和消化知识的时间。虽然减少了部分理论课授课学时,但同学们实际动手操作训练的时间却有所增加。比如,果树专业的学生可以集中时间去果园对果树进行修剪;动物科技学院集中开展动物解剖实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小学期做立体模型,用橡皮泥互相做头像、做陶器艺术品。在这样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里,他们得到了全面的训练。
近年来,毕业生普遍感觉就业压力大,其中最主要原因还是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学校对学生实践教学技能的培养不够,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差,我们的培养计划,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刚开始,部分学生和老师也对压缩学时和实行小学期有一些看法,慢慢的,他们开始理解了教学计划修订的意义,对小学期的教学计划也更加重视。经过四年时间,07方案已经得到师生们广泛认可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记者:您能简单地谈一下2011年培养方案出台的背景及意义?
杜校长:在2007版培养方案实行过程中,我们已经对该方案做过一些小的修订。根据“四年一修订”的规律,今年我校将对本科生培养方案做进一步全面修订。
学校注意到,北京郊区在近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2007年时北京第一产业的直接贡献仅占到北京市GDP的2%—3%。今年进一步缩小到小于1%,北京的“三农”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但经专家测试,北京的农业和林业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贡献已达1万亿,可以和北京市GDP持平。也就是说北京“三农”的贡献更多是体现在改善生态环境和为都市服务上。因此,我校本科生培养计划也要围绕北京经济社会发生的变化进行必要修订,以更好地突出我校的办学特色,更好的为北京市地方经济服务,这是继续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目的。
在这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各学院都做了广泛的调研,他们到北京郊区县,包括一些农业局、林业局等相关主管部门和乡镇去了解人才需求情况,特别是农业人才培养的需求;还通过“村官”去了解北京农村对农林专业学生的一些需求变化。许多学院邀请了校外专家对学校专业办学特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论证,在方案出台过程中,这些调研和论证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记者:与2007版培养方案相比,本次方案有哪些亮点和特点?
杜校长:2011年培养方案是2007年培养方案的继续,换句话说,该方案会继续坚持2007年培养方案的亮点。比如小学期制度,我们一定会进一步完善。同时,我们也会对一些课程做出相应的调整,突出新方案的亮点。
学校为教学计划的修订专门下发了文件,提出了修定的原则意见,主要有:突出都市型现代农业办学特色;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推进分层次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希望通过新计划的实施,使培养方案更加突出都市型现代农业办学特色,实行更加合理的模块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一,在新培养方案中,四年制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学分为135-145学分,折合学时总量在2200-2400学时以内。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为0.65:0.35,适当地压缩了公共选修课比率。学校将动员教授和资深副教授来为全校开出高质量的公选课,对公选课课程的要求进一步标准化,努力使学生选修的每门课都达到相应的教学质量。
第二,新培养方案中,开始实行“3+1”教学模式。所谓“3+1”即三年学完主要理论课程,集中一年完成实践教学训练,设想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要求,实行“卓越农艺师计划”和“卓越兽医师计划”。
第三,在今年的培养方案中,将进一步强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就好比盖房子时“四梁八柱”,不能削弱,只能加强。经调查发现,我校考取研究生的比例不高,部分原因是因为有的学院实行了等比例压缩学时的方法,使重要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因学时不够教学质量受到影响。这次修订我们反复强调要保证专业必需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课时需要,同时要求加强实验教学,把基础课上扎实,为所有学生打好基础。
第四,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加大了对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科技活动的表彰奖励力度。最近几年,我校都会得到北京市大约每年50万元左右的大学生科技训练方面资金支持,一个理科项目10000元,文科项目5000元。在新的方案中,学校将更加重视大学生科技训练,争取50%—60%的同学在大学期间都能得到至少一次科研训练资助,使他们在科研活动中得到锻炼。此外,大学生参加各项科技比赛,包括数学建模、化学、物理、电子设计及寒暑假进行的实践项目等,学校将按照所得的成绩给予相应学分,努力使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紧密结合,使第二课堂取得的成绩得到第一课堂的学分承认,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大家不但在课堂上学习好相关课程,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自己的能力,多参加科技竞赛活动,为学校争光。
最后,在新的培养方案中,更加强调国际化。经管学院、城乡发展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等开始推广我校国际学院办学经验,考虑和国外的大学合作互认学分,安排部分学生出国半年或一年,拿到国外合作院校的学分,甚至获取两国学历。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3+1”的模式,请您谈这一模式的内涵和具体的实施方式?
杜校长:教育部从去年开始提出“卓越工程师”计划,现在已经在部分院校,包括重点院校和普通院校开始试行,如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等。这是因为教育部发现在工程师培养方面我们国家走了弯路,培养的工程师不够“卓越”。学校过多的强调理论授课,过多的强调实验室教学,违背了工程师应该直接接触工程实际的培养规律。“卓越计划”就是要让学生实打实的接触工程项目,在真实的项目中得到锻炼,这样才能使他们毕业以后与工作岗位形成良好对接。“卓越计划”的突出亮点就是“3+1”,即3年完成理论授课,1年集中参加工程训练。实际上在医科人才培养计划中已经大量使用这样的方式,首都医科大学5年制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到医院实习的时间超过2年。
我认为我国的工程师不够“卓越”,不是在理论上,而是动手能力不强。如果说我校培养的园艺师、兽医师还不够“卓越”,也一定是动手能力不强。例如果树专业毕业生不能独立地管理果园,兽医专业的毕业生不能独立的为动物实施手术,就不可能成为卓越的园艺师和兽医师。我校提出“3+1”模式并且要求三年的时间完成主要理论授课内容,集中一年时间直接参与专业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完成部分教学内容,使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
教育部高教司农林医药处处长王启明曾到我校调研,提出国家将启动“卓越农业师”,“卓越畜牧师”计划。我校王慧敏书记、王有年校长也非常支持这一想法,他们希望将我校作为“卓越计划”的试点单位,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实施“3+1”培养模式。当然这个“1”不一定是整整大四一年,有些内容可能会穿插在大二、大三的实践中,也就是学生累积参与实践教学活动至少达到一年,增加学生创新、实践训练。
以前,毕业班的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都已外出实习找工作了,人才培养环节中就缺少了一个专业技能训练环节,毕业以后,学生的专业能力往往存在一定的不足。通过“3+1”模式后,学生不仅学到理论知识,而且专业技能有所提高,使我校学生的毕业实习能够真正落实下来。特别是能够适应现在快速发展的科技变化,使我校学生成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成为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若“3+1”模式实行顺利,那么我校学生的专业能力肯定会有明显的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也会增强,必将增强我校的影响力,对招生、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到我校来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总之,新的本科生培养计划需要我校全体师生的紧密配合才会发挥它最大的效能,因此,我校教师要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扩展北农科技园、首农集团等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学生们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改革,热爱专业学习,积极参加实践教学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才能使学校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才能成为符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