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我校“十一五”科技工作大会隆重开幕

时间:2010-12-06 作者:数据迁移用户 来源:农学院 浏览:

 

 

    12月3日,我校“十一五”科技工作大会在礼堂隆重开幕。校长王有年,副校长郑一淳、姚允聪,纪委书记朱生利,校长助理、教务处处长范双喜出席开幕式。学校教职工代表、研究生代表600人参加开幕式。

 

    会议由副校长杜晓林主持。

 

 

    副校长郑一淳作了题为《科研兴校,实力倍增,进一步加快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建设》的大会报告。他指出,此次会议是在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定了“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着手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快建设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学校“十一五”期间的科技工作成绩,提出“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的发展思路。

 

    在回顾“十一五”科技工作时,他指出,“十一五”期间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科研能力实现倍增。“十一五”规划基本任务超额完成,对照“十一五”规划,研究生人数、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数、新增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点数量、5年市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数、“十一五”末科研经费总数、5年累计推广新技术、每年在研科研项目数、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数、承担市级都市型现代农业关键技术研究数等主要任务超额完成。

    他指出,认识的提高是科研能力倍增的前提。“十一五”期间,特别是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建设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的目标,重新审视大学建设的条件,明确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的定位,认真贯彻“学科引领”和“科研兴校”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和“科研兴校”工程。

    他指出,学科建设促进了科研能力实现倍增。“十一五”期间,在“研究方向”要素方面,我校依托科研促进和完善了学科建设,初步形成以农科为特色,农工管三大学科门类、5个市级重点建设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二级学科和24个特色研究方向为主干的布局,实现了17个学科专业硕士点招生,在学科建设和硕士点建设方面数量实现“倍增”;在“科研队伍”要素方面,科研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初步形成“教师、研究生”为骨架的“梯形”科研队伍;在“科研条件”要素方面,整体科研条件明显改善,省部级科研机构增加4倍,科研用房面积增加7倍,大型仪器设备总值增加3倍;在“科研经历”要素方面,科研项目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显著增多,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有望突破。十一五期间,我校立项总数近1000项,其中横向项目近400项,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68项;“十一五”以来我校立项总经费达8463万;获授权发明专利33项,审定新品种和新兽药14项,发表SCI论文64篇,获得省部级奖励9项。

    他指出,社会服务反映了学校的发展,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十一五”期间,随着科研能力的倍增,我校服务社会的水平不断提升。我校依托科研和人才优势积极探索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社会模式,也取得了显著成绩,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具体体现在:我校与市科委、延庆县提出的“1+1+X”模式创新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得到了市委组织部的肯定;我校积极探索村官教育模式受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的亲自批示;学校总结长期以来科教兴农的工作经验,提出“推广教授+村官”的推广服务体系得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认可,并下达专职推广教授岗位指标予以支持;通过深化沟域经济理论,丰富了都市农业框架下的山区经济内涵,得到了市农委的充分认可,并为市政府大力发展沟域经济提供了可行性参考。

    在谈到“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的目标时,他强调,对照现行“大学”标准,“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要紧密围绕都市型现代化农林大学建设的奋斗目标,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和“科研兴校”工程,力争年均科研经费3000万元,实现省部级科研成果20项,实现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他从科研队伍、科研用房、科研仪器使用率三个方面客观分析了建设目标的基础条件后指出,“十二五”是我校建设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的关键时期,全体师生员工一定要提高认识,抓住机遇,顺势而上,努力谋求大学目标的早日实现。学校将建立相应的机制,强化科研基础建设,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对照大学建设标准,重点采取三点具体的激励措施努力完成建设任务。一是建立相应机制,努力争取近五年年均科研经费达到3000万元的目标,学校考虑将在“十二五”期间除了国家规定上缴相关税费之外暂停收取科研项目的校内管理费,以鼓励争取各类科研项目,尤其是扩大争取横向项目面。二是制定激励政策,争取实现近五年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20项(现有4项已公示)的目标,学校考虑每年拿出学科引导费、科研质量提高经费和科研专项经费总数的50%对高级别(国家级项目、课题)、大项目进行匹配并给予仪器设备优先配用。三是设立攻坚擂台,力争取得2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他指出,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我校科技发展、建设创新型地方高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校的科技工作在“十二五”期间面临大好机遇,我们要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和任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以科技创新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都市型现代化农林大学而努力奋斗!

    校长王有年发表讲话。他首先代表学校向受到表彰的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对他们为学校发展尤其是在科技工作中所做出的积极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

 

    他指出,“十一五”期间,在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强有力领导下,通过广大师生员工辛苦努力,学校科技工作在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和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条件建设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科研能力实现了倍增,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校整体发展,增强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当前,中央和北京市都在强调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对涉农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支持力度,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作为北京市属、特色鲜明的农林高校,我校理所当然地在首都建设世界城市和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城的过程中承担着责无旁贷的重任。学校提出的建设特色鲜明、多科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目标,提出了“学科引领”、“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要求广大教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满足首都建设发展需要。

    他强调,进一步理清科技思路,找准科技工作抓手。围绕学校建设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的目标要求,认真对照教育部大学标准,重点从科研经费、科研成果和科技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等方面着手,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把宏观的标准性要求细化到具体的目标任务上,能够“看得见、够得着”,然后再层层分解,做到人人有任务、级级有指标。要实施校、院、教研室、各团队分级分类管理,做到“抓得上、保得住”。 

    他希望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召开这次科技大会的重要意义。学校召开这次科技大会,不仅是对“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的总结,更是要围绕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这个主题,通过广泛听取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意见,交流思想、统一认识、促进发展,为“十二五”科技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和群众基础,努力开创我校科技工作新局面。

    他强调,进一步理顺学科、方向和团队的关系。进一步优化学科方向,强化特色与优势,坚持拨尖、领导军人物引进培养和科研梯队建设并举,不断提升学校的软实力。进一步规范新进人员选留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加强后备力量培养,加大团队建设投资力度,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他强调,抓住机遇,顺势而上,力争在成果培育、科技奖励方面取得突破。密切关注国家农科城规划建设情况,加强学校科技园建设,加大成果培育和转化力度,力争取得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

    副校长姚允聪宣读“关于表彰‘十一五’ 期间科技成果、科研立项先进个人的决定”。

 

    在“十一五”期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的王有年、仝其根、刘凤华、刘克锋、何忠伟、姚允聪、穆祥7名同志,在“十一五”期间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周双海等28名同志,在“十一五”期间主持100万元以上科研大项目的刘凤华、姚允聪、王树栋3位同志,分别受到隆重表彰。

 

 

 

 

 

 

    会议下发了《关于鼓励科研人员争取高级别大项目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和《关于鼓励青年科研人员科研创新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供与会人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