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受当前疫情形势的影响,北京农学院今年招生宣传以线上活动为主。为方便广大考生及家长深入了解各学院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及招生专业情况,学校特推出“院长谈专业线上访谈系列活动”,针对考生和家长最关注的问题,分别采访我校9个二级学院院长,提供最权威的信息,为考生、家长供报考参考。
院长简介:张红星,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工学博士,教授,北京食品学会副理事长,北京长城学者、北京市优秀人才,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国家863科技计划课题、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20余项,科研成果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
1.请介绍下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的学院概况。
张红星: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食品学院”)始建于1985年,2010年3月更名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设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酿酒工程3个专业,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学院现有在校生680余人,教职工49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5人,12人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拔尖人才、北京市青年英才、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等等人才称号。学院拥有都市农业食品加工与食品安全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北京高等学校食品类专业校内创新实践教学示范基地两个省部级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实验室使用面积约10000平方米,拥有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全自动快速微生物鉴定仪等总值约40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
2.食品学院人才培养定位与理念是什么?
张红星:学院以服务于国家食品安全战略和保障首都食品安全为根本遵循,以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对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的新需求为导向,坚持“质量为根、教研协同、内涵发展、全员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充分发挥学校都市型现代农林高等教育的特色和学科优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都市型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3.请介绍下食品学院办学特色与优势。
张红星:依托学校的农科优势,基于对动、植物原材料生物特性和生理生化特征的深刻了解,以即用、即食食品和农产品深加工领域为重点,聚焦于保持物料原有营养和安全品质的绿色食品加工技术和工艺开发,形成从源头、加工、流通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技术优势,满足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对不同层次营养、健康食品的需求并对北京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形成有效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4.食品学院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与成效有哪些?
张红星:2015年,学院正式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过6年实践,学院以工程认证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遵循,通过2015、2016、2020连续三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并经过2015~2020连续6届学生培养过程的实践,现已形成成熟的以“工科引领、多科融合”为主要特色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
近三年来,学院建设30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其中1个国家级、1个市级,涵盖了都市现代农林业全产业链中的植物类、动物类食品加工、食品流通、执法监督、市场监管等各类实习单位;学院教师主持省部级教改项目2项,校级重点教改项目5项,一般项目9项,发表教改论文21篇,获得校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近三年学生获得19项省部级以上创新创业类和学科类竞赛奖项。
5.食品学院学生就业情况怎么样?
张红星: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一直维持在96%以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为从事食品检测、技术监督、执法管理的各级事业单位或公务员岗位,或在食品类企业从事食品工程设计、产品开发、食品加工、质量检测、品质控制等岗位的工作。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毕业生积极投身防控工作,如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的毕业生赵娜支援了牡丹江和吉林,在海淀区甘家口街道工作的毕业生刘思佳战斗在疫情防控一线,并被中央电视台做专访报道。
每年约有20~25%的毕业生顺利升入国内、国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攻读硕士学位。如2011级刘静媛同学,本科毕业升入本院继续攻读食品专业研究生,2018年硕士毕业后,成为北京农学院第一位获得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资格的应届毕业生,前往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院长寄语:各位莘莘学子,欢迎你报考有着37年办学历史的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当你来到这个食全食美的大家庭,你会学习美食美酒的生产工艺,掌握食品安全检测与控制技术,当你学有所成时,就能将鲜活的农产品加工成商超中的食品,你也会成为营养健康消费理念的引领者,心之所向,一往无前,同学们,快来加入我们,让你四年的大学生活与美食美酒相伴,在快乐中完成学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