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招生面对面】强化实践育人理念 全面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访我校招生办主任、教务处处长张喜春

时间:2013-04-22 作者:数据迁移用户 来源:农学院 浏览:

     我校坚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中心,努力打造和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高等教育体系。近年来,学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积极为学生搭建各种实践平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2011级同学开始,我校全面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即1-3年级以理论学习为主,同时结合所学课程内容开展实验教学和课程实习(实训),第4年全面进入实习阶段(第7学期为专业实习,第8学期为毕业实习)。通过这一培养方案的实施和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显著提高。近日,记者就我校落实实践育人理念、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问题采访了我校招生办主任、教务处处长张喜春。

记者:我校在传统专业改造方面有哪些举措?

张喜春:改造了农科传统专业的内涵,建设了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特色的专业集群 围绕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的目标要求,构筑了体现都市型现代农业一二三产融合特征的农学、工学和管理学三个主干专业群以及经济、法学、理学和艺术组成的支撑专业群。1999年开始,面对招生形势的挑战,率先改造传统农科专业,将兽医专业改造为宠物医生方向并从传统家畜转向以宠物为对象的教学内容、农学专业从传统的作物栽培育种转向以种子产业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新增食品质量与安全、农业资源与环境、包装工程、会展经济管理、种子科学与工程和投资学等都市农业特色专业;引导非农专业为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使非农专业与优势农科专业有机结合。目前,全校31个本科专业已经形成了农学、工学、管理学的主干专业群,并有理学、经济学、法学和艺术类专业的支撑,内容上具有鲜明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结构上体现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拓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

记者:我校多年来一直注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请问我校是如何具体落实实践育人理念的?

张喜春:依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我校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文件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30条,教高[2012]4号)为指导,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推动我校实践育人工作。

记者:具体到学时设置与安排上,我校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多少?

张喜春:为了切实提高我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2013年入学的新生将执行“3+1”人才培养模式,即大学四年进行三年的课堂理论、实验、课程实习,1年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细化“3+1”中1年实习的时间、内容和地点,明确了实习考评的具体内容。文、管、经、法类专业实验(实训)时数不低于课堂理论教学环节总学时的25%,实习周数不低于30学分(周),农、工、理各专业实验(实训)时数不低于总学时的30%,实习周数不低于35学分(周)。重视实验课程体系的整体研究,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比重。

记者:请您具体介绍一下我校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哪些?

张喜春: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独立设置的课程实习(设计)、专业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大学生科学研究)、小学期、军训、社会实践和学科竞赛等。课程实习(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按学期予以设置;军训和社会实践等活动由学校有关部门统一部署,教学单位负责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学分管理;学科竞赛等实践创新活动及学分管理工作由学校相应职能部门负责。

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激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设计创作,设置科技创新学分和素质拓展学分。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国家级、北京市级和校级学科竞赛获奖,参加大学生科学研究和创业行动计划并通过验收,以及参加艺术、体育竞赛训练与获奖,可根据相关文件规定获得相应学分。

记者:近年来,我校在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及运行机制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张喜春:在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方面,我校以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切入点,对各学院的实验室资源进行了整合,每个学院(部)成立一个实验教学中心,由学校对中心进行统一管理。近几年来,我校植物生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物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都市农业食品安全与食品加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首都农业集团、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京市昌平区农业服务中心、北京红叶葡萄酒有限公司4个校外实践基地被评为北京市级高等院校优秀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在实践教学基地运行机制方面,校外基地建设采取校政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方式,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园区等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强化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力度,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运行的长效机制,探索与校外基地合作的新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在校政合作方面,学校与北京市三委两局(市教委、市科委、市农委和农业局、园林局)、延庆县、门头沟区等区县政府、对口部门开展校政联合,争取在政策、人才、项目、资金等方面支持扶助,拓展办学资源;在校校合作方面,学校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在京央属高校进行校校联合,开展本科生交流,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搭建了共享平台;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与首都农业集团、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在国际合作方面,学校与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开展了“3+1”合作办学,集中外双方教育优势,培养国际商务管理国际食品安全与零售管理国际化人才,学校与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开展国际合作,开展了“3+1”合作办学,培养“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管理方向)”的本科生,国际合作办学获得了社会、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评价。

在校内基地建设方面,我校以大学科技园建设为依托,着力建设校本部(300余亩)、亭自庄农场(1023亩)和怀柔宝山镇林场(10000亩)3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建立推 广 教授+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教师+社会兼职导师相结合的实践教学队伍,保证实践教学师资。全方位、多角度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充足优良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构建了立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

记者:学校在招生和就业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张喜春:通过培养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校招生喜人,近四年文、理科一志愿率交替出现100%;农学等农科专业高达100%,动物医学、林学等农科专业连续三年一志愿率100%;食品质量与安全、风景园林等新兴学科的专业连续三年一志愿率100%,会展经济管理专业2012年招生,一志愿率达到100%。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2010年北京农学院就业中心被评为首批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大批学生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领域已成为重要的骨干力量,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