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背景下高等农业教育的特色发展
郑文堂 华玉武 高建伟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加强国际间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如何在日益扩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强化办学特色,成为各个国家强化高等教育特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对于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来讲,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受到传统农业思想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办学思路和发展空间,如何通过国际化来强化特色、提升水平,成为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国际化是高等农业教育特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也要强调“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这首次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特色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继续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力度、进一步强化和突出特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于主要依靠特色引领发展和开放支撑发展的高等农业教育来讲,更应该牢牢把握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通过国际化来拉动和强化特色发展。
通过高等农业教育国际化,可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特别是农业强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模式,推动和促进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特色发展。美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很好地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政府运用法律保证了农业的三大支柱——教育、研究和推广的紧密结合,从而达到了高等农业教育与农业发展的相互促进。目前美国每个州都有一个州立大学保持着农科类的学科(院)设置,并肩负着农业推广使命。通过了解国外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模式,审视和思考本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从而在办学理念、目标定位、发展模式、服务面向等方面进行完善,也为农业院校更好地处理与政府要求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高等农业教育国际化,可以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农业强国高等农业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模式,推动和促进本国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例如,比较典型的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按照学科门类重组了植物科学、动物科学、农业技术与食品科学等学科群,对农业科研和教学进程统一协调管理,在农业重大科研领域开拓研究和革新教学,为荷兰农业高速发展提供了科技和人才支撑。该大学注重通过文理渗透,加强基础教育;注重科学研究与本科教育紧密结合,提出了“本科生教育不能孤立于科研活动之外”①的经典观点,学校的重大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都向本科生公开,使他们及时了解本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最新动态;注重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学量上强调少而精,留有足够时间开展学术活动或备课,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交流和学习国外知名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来思考和探索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从而在注重拓宽专业口径、以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培养具有复合型人才等方面进行完善和创新。
二、北京农学院国际化办学促进特色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设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一流、开放融通的首都高等教育体系。”由此可见,首都高等教育在强调“特色鲜明”的同时,也注重强调高等教育的“开放融通”,充分体现了国际化和特色化之间的不可分割和有机融合。北京农学院作为一所北京市属的以农为主、多科融合的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始终坚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不断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注重通过借鉴国外农林院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发展机制以及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来强化办学特色,完善办学模式,提升办学水平。
首次将国际化提升为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战略,为促进特色发展搭建了牢固的平台。学校在2009年召开的第二次党代会上,正式将“国际合作”作为学校建设特色鲜明、多科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的“六大战略”之一,强调要坚持“开放办学、面向世界”,走具有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的开放式办学道路,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在拓宽国际合作办学领域、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加快国际合作与交流步伐等方面做出了具体部署。为了加快推进“国际合作”战略的实施,学校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国际合作”工程,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力度,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并在落实国际合作协议、实施学生“3+1”联合培养、新增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教师和干部境外学习交流、参加或承办国际重要会议和活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标要求,突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校进一步强化“都市型现代农业教育”办学特色奠定了基础。
以国际化带动和促进特色发展,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与社会影响明显提升。学校积极探索适应自身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日本麻布大学、波兰波兹南大学等开展了研究生交流学习项目,先后派出50多名研究生攻读学位或学习交流,拓宽了研究生培养途径;与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和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开展了本科生“3+1”联合培养项目,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了人才培养的特色和质量;与美国、荷兰、法国的涉农类公司企业开展了高职生“2+1”研修项目,近百名学生赴国外农业公司实习实践,学习了国外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生产经营技术。学校不断加大教师和干部国外学习交流的力度,近三年来先后组织50个代表团200余人次教师和干部赴美国、英国、法国、荷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学习和交流,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启动了中层干部境外培训“百人计划”,通过交流和学习,广大教师和领导干部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维,教育教学水平和推动事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三、北京农学院未来国际化办学的思考和布局
随着首都建设“三个北京”和世界城市的不断推进,必然要从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北京农学院作为一所地处首都的高等院校,作为一所为北京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特别是都市现代型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的农业院校,应该牢牢把握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国际合作战略,全面推进国际化办学步伐。
要以首都实施“‘中外合作办学促进计划’,建设若干个中外合作办学品牌项目”为契机,继续有针对性地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和干部国际化短期培训项目,深化开展和实施各个层次的学生联合培养项目,在巩固与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3+1”合作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加强与美国、荷兰、法国、波兰、日本等国家高校间的合作,积极开辟与其他欧美国家和农业强国高校之间新的合作项目。要以实施“‘首都优秀学生留学奖励计划’,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契机,在前期中英、中澳“3+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继续选派一批素质高、基础好且有较大培养前途的优秀学生赴国外知名高校特别是农业强国的涉农院校留学深造。切实加强学生国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在国外涉农企业和科研研所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学生国外实习实践基地,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实践动手能力。要以实施“‘留学北京行动计划’,提高学历生和研究生比例”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留学生教育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建设,积极争取教育部政府奖学金项目和其他留学生奖金项目,力争使留学生培养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实践证明,国际化既是高等农业教育提别是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缓解和解决制约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高等农业教育教育特别是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应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和环境下,及时把握国际化动态,适时调整国际化战略措施,切实通过国际化带动特色发展和促进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
(作者介绍:郑文堂,男,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