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间地头找到人生坐标
——记大兴区庞各庄镇王家场村主任助理陈墨
《劳动午报》(
2012年
08月
08日
12版)
最近,全国评出240名就业创业先进个人,北京市有7人入选。其中,大兴区庞各庄镇王场村村主任助理陈墨则是唯一的村官代表。回首在农村站稳脚跟、带领村民致富的经历,他说:“在田间地头,我找到了人生坐标。”
一场冰雹带来创业想法
陈墨,2007年7月毕业于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系食品工程专业。虽然从未在农村生活过,但抱着“广阔天地大有所为”的单纯想法,他报名当上大学生村官,来到庞各庄镇任职。
刚到农村,现实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环境艰苦,宿舍里只有两张床,日用品不好买,甚至吃饭都成问题。村民年均收入只有8000元。
2007年夏天,一场冰雹使村民辛勤劳动半年的庄稼全部绝收!目睹此景,他深受触动:一定得做点什么,改变村民靠天吃饭的状况!
于是,他依靠深厚的农学专业教育背景,和同伴胡建党在大量调研基础上,萌生了发展蘑菇种植的想法。但这一想法一提出,便遭到村民的抵触,大家觉得以前从来没有种过,没经验、风险太大。两人是两个外来的大学生,又不是农民出身,靠不住!
创业少不得亲力亲为
怎么办?不能让农民拿出几年的积蓄冒险投资,这个风险由我们来担!陈墨和胡建党决定先培育出一块“试验田”,让大家看到成果,再吸引人们参与。
他们从各自家里东挪西凑出15万元,在王场村租了10亩地,并成立爱农星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专门培育食用菌。在这对搭档中,陈墨负责技术,胡建党负责外联公关。
创业之初,什么都要亲自动手——想拿执照要跑遍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银行、全程业务大厅,弄懂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等项目的办理手续;建基地要规划土地、大棚、设备等;搞生产要管理好拌料、接种、灭菌、装棒等各环节。事情很琐碎,难度也不小,但陈墨没有因此退却过,而是不停地自我鼓励:“贵在坚持!”
大年三十为大棚烧锅炉
起初,由于技术设备落后,第一批蘑菇有30%菌棒受到污染。陈墨试着向母校求助,结果不仅得到老师的及时指导,学校还免费提供了一台价值4万多元的全自动灭菌锅,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为就近照顾食用菌,他们一天到晚泡在大棚内,晚上就住在旁边一个不到
10平方米
的小屋里。夏天,他们要在室温超过
40℃
的棚里干活;冬天,为给大棚保温,他们24小时守在锅炉旁边。
2008年冬,大兴区气温骤降。小屋里没有暖气,室温也下降到零下
10℃
,两个人不得不整晚地烧锅炉,连大年三十都是在简易大棚里过的。渡过这个难关后,蘑菇长势良好。收获时节,他们又遇到送货没人没车的窘境。不得已,他们只能每人每次扛50斤蘑菇,从大兴坐汽车到城里卖。
“两个孩子干起活来比真正的农民还能吃苦,实在让人刮目相看。”村里的老支书王俊说。
新温室让蔬菜提前上市
2009年春,他们种的蘑菇净挣9万元!村民看到成效后,纷纷加入种蘑菇的行列。此时,镇里又给予他们10万元启动资金,还将“爱农星”食用菌作为当地特产对外推销。至2011年,爱农星合作社投资达至300万元,建成4个冬暖式大棚、1个1万平方米的温室和16个蘑菇大棚,与此同时,他们在新发地市场设立专卖店,该店每天的销售额能达到2万元。
形势越来越好,但陈墨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觉。
2010年10月,合作社又投资150余万元,建起育苗基地和蔬菜新品种示范基地。2012年,他尝试用菌斑废料培植有机蔬菜、瓜果,发展循环农业。他引进的第五代温室大棚,冬天不用人工加温,温度就能保持在
30℃
左右,1月份大棚里的黄瓜就能成熟,5月上旬西瓜就能成熟上市。
村民每亩增收2000元
陈墨还办起田间学校推广新技术,周边300户村民接受完培训,纷纷种起新、奇、特的蔬菜品种。而基地不仅帮村民买种子、请专业人员向村民传授种植技术、帮助销售蔬菜,还牵线让本村成为北京市种子站和农业技术推广站的重点帮扶村。目前,村里实验种植的L600新型西瓜有机品种,不仅皮薄瓤红特别甜,还可提前一个半月上市,最高价格是往年的5至6倍。
2011年,合作社带动周边村民每亩地增收2000元至2500元,直接或间接促进村民就业50余人。村民高兴地说:“以前在电视上看到的新品种、新技术,现在我们也掌握了。如今,我们直接感受到科技就是力量!”
不当村官事业仍在农村
陈墨创新的点子不断更新。2011年底他在村里建起近万平方米的连栋大棚,除蘑菇外,增加了桃形西红柿、紫色西蓝花、白皮黄瓜等新品种,以后还将增加游客采摘等项目,提高产品附加值。
现在,合作社正积极筹划建设蔬菜配送中心,逐步形成蔬菜瓜果育苗、种植和新品种科研、示范推广以及配送一条龙产业链,将与社区、学校食堂对接,打开销路,解决老百姓买菜难的问题。如今,王家场村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蔬菜瓜果完成从田间地头到餐厅餐桌的对接,村民年均收入增长到14400元。尝到科技带来的甜头,村民们经常在连栋大棚和温室大棚里走一走,看一看。村民老张说,这样方便向陈墨咨询种菜知识。
2010年村官任期到期时,陈墨选择留了下来;2013年,他的第二届村官任期将到期。面对未来,陈墨说:“到时虽然不能再当村官,但我还会把事业放在农村,这里有我的事业,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本报记者 任 洁
通讯员 张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