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北京教育】将草莓产业打造成北京新名片—记北京农学院4名教授

时间:2012-02-19 作者:党委宣传部 来源:农学院 浏览:
 

 

将草莓产业打造成北京新名片

—记北京农学院4名教授

2004 年第一次申办世界草莓大会,到2008 年申办成功,再到2012 年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在京的即将召开,北京草莓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与北京农学院教授付出的汗水和努力密不可分。近年来,北京农学院的专家教授们结合实验室加田间调研的传统研究模式,采用政、产、学、研、推的方式,加强多个企业、多个部门联合协作,分别从实验设计、田间调研、室内试验、区域示范等多层面入手,不断培训新农民、输送新技术、引进新品种、解决新问题,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

 

沈元月:坚持中突破草莓分子理论难题

2011 7 7 日, 植物学领域的国际著名学术刊物Plant Physiology 在线发表了一篇以北京农学院为第一单位,关于果实发育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Abscisic Acid Plays an Important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Strawberry FruitRipening。该论文第一作者为北京农学院植物科技学院果树学研究生贾海峰、柴叶茂、李春丽(并列第一),通讯作者为沈元月教授。

《科学引文索引》, 英文全称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缩写是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个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SCI 具有反映科技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功能。Plantphysiology SCI 影响因子在2010 年为6.451,近5 年达7.016

植物分为跃变型和非跃变型,由于领域理论研究的限制,人们只知道乙烯是植物果实发育一个重要的调控因子,在植物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抗逆境胁迫等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然而对于非跃变型植物,一直缺乏脱落酸参与果实发育调控的直接的分子或遗传学证据。三年前,这一未知领域引起了沈元月教授的极大兴趣,草莓作为非跃变型植物的代表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沈元月教授的研究对象。三年后,沈元月教授带着他的学生剖析了非跃变型果实发育的信号转导分子机制并且开发了果实成熟调控新途径,达到了该领域的国际先进水平。

2008 年起,沈元月教授就开始着手于此项研究的规划,从实验的选材到材料的培育,从理论的规划到没日没夜的实验,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出一点错误,直至今年实验结论才完全敲定。

沈元月教授回忆说:“在分析果实中植物激素ABA 时也碰到了很大的困难,我特意安排一名研究生专门以攻克该问题做硕士论文,经过两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激素测定研究室的学习和近30 次反复试验,终于取得突破。为了这项研究,整个课题组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和休息时间。”

“我从研二的时候开始和沈元月老师一起做这项研究,我坚持每天8:00 准时到实验室,一直到晚上12:00 再离开,从周一到周日,天天如此,我只有在2009 年的春节回过一次家,农历二十九回家大年初二我就回来了。”已经读博二的贾海峰说。

“实验的时候失败是太经常的事情了,由于这是一个未知的领域,为了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我们要在实验不失败的情况下重复很多次,每天都在做实验,身体上疲惫,当时还面临着考博,心理的压力更是大,很容易让人有放弃的念头,但我和队员们都没有放弃,相互鼓励,坚信一定会成功,没有闯不过去的难关。” 李春丽回想起实验的情形仍历历在目。

就这样,在3 年的坚持不懈中,沈元月教授带着他的团队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开辟了“果实成熟的分子机制”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理论的突破进而带动技术的创新,这对根据市场和观光采摘的需要来调控草莓果实的成熟时间及成熟度,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赵建庄:潜心农药残留检测研究 让生活更安全

中国加入WTO 后,出口的农产品却多数被打回,原因在于我国农药超标现象严重。当时我国农产品超标数在25%~35% 之间,这是一个令人相当恐怖的数字。在这样的情形下,北京农学院赵建庄教授开始发明并研制农药残留速测仪。

赵建庄教授的农药残留速测仪(第一代)于2007 1 3 日被授予专利权。该仪器因能快速测定瓜果蔬菜中的农药残留而受到普遍欢迎,已被批准为北京市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项目“安全食品速测仪试验示范”。它不仅适用于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和重要蔬菜产区建立快速检测站,而且也适用于乡(镇)村庄、大型公共食堂,甚至是蔬菜零售交易现场建立的流动哨。“能预防人、畜误食含高毒、高残留农药蔬菜,确保人们身体健康、安全饮食。”小汤山科技园区、水屯批发市场、平谷防疫站、大兴林业局等使用单位给予较高评价。北京市学生营养餐办公室经过认真筛选,为北京市50家学生营养餐生产企业装配了这种农药残留速测仪,把有毒瓜果蔬菜堵在学生用餐之前。据北京市学生营养餐办公室讲,北京市八区至少有1,500 多所中小学共17 万名学生因此获益。

2009 年, 第六届全国草莓大会在京召开时,赵建庄教授率领课题组人员为中国草莓大会进行样本安全检测。当时,赵建庄教授他们用的农药残留速测仪(第一代)对即将参展的724 个样品进行检测。

早上7 点,他们就已全部就位开始检测工作,赵教授负责指导监督检测,其他人员则轮流对草莓样品进行检测。看似简单的工作,他们一直工作到深夜两三点。经过两天多的草莓样品检测,其中有16 种样品在农药残留速测仪现场检测下呈阳性,赵教授一行人就将它们带回实验室用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气质联机经二次检测,确保万无一失。

2012 年世界草莓大会即将召开,赵建庄教授被聘为2012 年世界草莓大会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专家,专门负责草莓的检测工作。这次世界草莓大会草莓样品的检测将使用第二代农药残留速测仪。该仪器是第一代检测仪的升级,比手机大一点,更易携带;而且,它有更快捷的电脑程序,重现性好,灵敏度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外观也更好看了。检测仪器的进步并不代表草莓大会上任务量的减轻。即将到来的世界草莓大会,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6,000 余种草莓样本需要检测,赵建庄教授深知身上的担子不轻。为了让大家在大会上吃到安全放心的草莓,今年的整个暑假,赵教授一直都为草莓大会培训优秀检测人员而忙碌着。

“我们学校和昌平区农产品监测检测中心在世界草莓大会上是合作伙伴,共同承担草莓检测任务,但世界草莓大会组委会把检测人员培训的这个重担交给北京农学院,我们一定要尽全力培训好每一位技术检测人员,只有过硬的技术才是大会草莓安全的保障。”他倍感骄傲地说。

 

姬谦龙:脱毒苗让草莓产业又逢春

“北京农学院生产的草莓脱毒苗真是好,价格不贵,成活率还特别高,给我们这些草莓种植户来了不少的收益呢!”昌平区兴寿镇秦家屯村的农民韩飘阳如是说。

“北京农学院的脱毒苗和其他的普通苗不一样,在生长过程中很少出现坏死的情况,长得特别齐,并且在收成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前种草莓一亩1,000 斤~ 2,000 斤,现在一亩可以产出4,000 斤以上,草莓果在数量上翻了一番,可谓是大大的提高。这个苗就算是比其他苗贵,我也愿意买!”顺义娟子草莓园的负责人说。

“我们家以前种的草莓不知道为什么刚开始长得好好的,后来就蔫了,再后来就都死了,北京农学院的老师给我看过以后说是患上了病毒病,并且推荐我用农学院自己研发的脱毒苗,我现在种了好几年了都没有病死的情况了,真是太感谢北京农学院了!”昌平区兴寿镇香屯村农民苏亚芝激动地说。

走进各区的草莓种植地,听到了很多这样的称赞声,农民们都对北京农学院姬老师的脱毒苗赞叹不已。

5 年前,姬谦龙教师在与农民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农民所使用的大多是市面上普通的草莓苗,虽价钱低廉,但草莓苗基因老化,抗病性和性状都已经明显退化,导致草莓结果少、质量差,收益也不是很好。

企业销售的草莓脱毒苗虽长势较好,但价格昂贵,农民根本买不起。姬谦龙教师下决心要改善这种农民种不起好苗的情况,2007 年便开始着手研究草莓脱毒苗。在研究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困难。首先是技术上的难题,草莓苗的茎尖是没有病毒的,所以培育脱毒苗关键是做无毒的茎尖切片,如果切片切的长了,那么含有病毒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果切片切的小了,那茎尖就会污染易死亡。为此,姬谦龙教师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提高了植物的抗高温性,让植物可以在适度高温下生长而病毒生长则会较为缓慢,这样切片时可以切下来较长的茎尖而没有病毒。培养苗子的培养基同样也易受到污染,从恒温箱里拿出培养瓶的时候,很可能会带进一些病毒,但如果完全封闭培养瓶以防止进入病毒的话,那培养瓶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将会在光合作用中逐渐减少而使苗的生长变得缓慢。所以只能在瓶口加入棉花,让培养瓶与外界可以进行水和气体的交换,但是,病毒也会很容易趁虚而入,这就需要技术人员更加精细的实验。

在这5 年的工作中,和姬老师一同为草莓脱毒苗奋斗的还有一批批大学生,很多时候,大家一天工作时长都超过15 小时,几乎每天都是泡在实验室里,有时就在实验室里睡了。2009 年春节,为了脱毒苗,几名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外的房子,自己生火,炖了一锅排骨就当作年夜饭。即便在这种艰难的境况下,他们也坚持了下来,为北京农学院这项科研奉献出了他们对草莓的全部热忱和爱心。

姬谦龙教师研究的脱毒苗,是以科研为目的,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本来成本已经超过2.5 元的苗,在市场上还是以普通苗的价格出售给农民,让农民省了不少钱。另外,当农民购买的脱毒苗在生长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时,姬老师都及时给他们换苗,并帮助他们解决在种植上出现的问题,可谓是以农民为本、面面俱到。

如今,姬谦龙教师不仅把脱毒苗带到昌平、延庆、平谷等北京郊区县,更带到了山东、河南、浙江等地。河南一家企业,一次性要求购进几万株脱毒苗;浙江农林大学邀请他们去学校考察,想与他们进行草莓脱毒苗的合作;俄罗斯、泰国、朝鲜等国都在与学校讨论合作的事宜;泰国和阿联酋都大数量地购进草莓脱毒苗,以在本国广泛种植。

现在北京农学院草莓脱毒苗项目经过历时5 余年的研究和改进,草莓苗脱毒纯度每年都有提高。在这5 年里,姬谦龙教师带领他的学生投身于草莓事业,熬过多少日夜他们已经数不清了,每年的假期屈指可数,但从来没有人抱怨过。他们说,农民的称赞是对他们最大的褒奖。

 

董清华:兢兢业业 十余年如一日为草莓

 

董清华教授与草莓结缘开始于他在1999 年编写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保护地草莓高产优质栽培》一书(之前,他曾应同学之邀三次到山东烟台考察保护地草莓生产)。那时,北京的日光温室草莓刚刚起步,生产管理技术不成熟,有的种植户和农业公司通过出版社联系到他,并邀请他指导草莓生产,就这样他毅然投身到草莓生产第一线。2003 年由他亲自指导的昌平区兴寿镇金沙坨草莓采摘园结出了第一批草莓,他从果农收获的喜悦中看到了希望,更加坚定了从事草莓科研与推广的决心。

2006 年,北京农学院与享有“京郊草莓第一镇”美誉的兴寿镇签订协议并挂牌,兴寿镇成了北京农学院全面参与建设的新农村基地之一,董清华教授和多位老师参与了学校新农村基地建设,他主要负责兴寿镇基地的草莓科技推广工作,将他主持的多项草莓课题的科研成果与当地实际情况有效嫁接,积极推广草莓无病毒种苗、草莓无土栽培技术、克服草莓重茬技术,同时在沙坨和麦庄村建立示范点并对农民进行相关的技术指导,帮助兴寿镇的农民发家致富。由他指导建立的草莓种苗公司每年可提供20 万株原种苗用于草莓苗繁育,推广应用草莓脱毒苗500 万株,平均每亩增收2,000 多元,受益农户500 多户。在潜心研究草莓栽培技术并大力推广草莓新品种脱毒苗的同时,董清华教授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先后编辑出版了《草莓高效栽培》(2001 年)《草莓栽培技术问答》(2008 年)等书,在推广的过程中亲自发放到果农手中。

2011 2 月,董清华教授被聘请为2012 年世界草莓大会专家,主要参与草莓科普文化展的设计与技术指导、展区讲解员草莓科普培训等工作,还要负责整理并展示中国的草莓领域研究成果。多年的草莓研究经验让董清华教授对撰写中国草莓领域研究成果得心应手,从2011 7 月开始,他便着手于整理中国草莓领域研究成果,不断翻阅资料,由于需要中英文完全对照,董教授还专门邀请国外专家帮忙翻译,推敲用词,日前,展板内容已基本完成。

目前,他还在参与兴寿镇组织的温室草莓技术培训班工作,带领一批专家教授走进村户,将田间地头当作课堂,采取板报、操作示范、个别指导等形式,广泛推广生产技术。每年进行3 期~ 4 期培训,每期培训持续6 天左右,现在已进行到今年第3 期。为了使授课内容生动、具体、实用,老师们还虚心向当地农业技术人员了解当地资源情况、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和生产习惯,授课内容准备的充分、实用。

当地农民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到十七八岁的青年都踊跃参加培训,每一次讲课,都至少有七八十名农民不辞辛苦地赶来听课。“看着农民们这么积极的来听课,我心里特别高兴,作为一名从事草莓研究与推广的教师,我会更努力地投身于草莓产业。”董清华教授说。

大会召开在即,需要有一定农业背景的志愿者讲解员,董清华教授负责展区讲解员草莓科普培训等工作。他在北京农学院面向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举办了“草莓,让生活更甜美”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讲解员志愿者选拔赛,这样既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还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世界草莓大会当中去。演讲比赛于2011 12 8 日举行,大赛选出了40 名优秀的志愿者讲解员,董教授亲自为讲解员培训草莓科普知识。

在如此多的优秀科研教师和团队的努力下,草莓产业必定会不断发展,会成为北京“最红”“最甜”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