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经济观察网】探索农业高校服务社会模式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时间:2012-02-23 作者:王慧敏 来源:农学院 浏览:

 

探索农业高校服务社会模式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校长王慧敏在第四届“如何让农民富裕起来”研讨会上的发言  

     

      2月4日,由农民日报主办、永业集团独家支持的第四届“如何让农民富裕起来”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研讨会围绕近期发布的中央第九个“一号文件”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主题内容,邀请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成杰、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黄守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我校校长王慧敏等人出席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共同探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解决方案。  

      下面是王慧敏校长在第四届“如何让农民富裕起来”研讨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今天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向大家学习,同时也想把北京农学院这两年做的关于服务社会方面的工作跟大家进行交流,我汇报的题目是《探索农业高校服务社会模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作为农产品生产保障和供给的重要支撑,对于农业院校来讲确实深受鼓舞。特别是提出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现代农业的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的社会化服务,同时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从这三个方面来讲,正好是与高等教育法赋予高校的责任义务是相吻合的。  

       作为北京农学院来讲,因为它在北京这个特大城市,传统意义上讲,这么一个大的城市农业怎么发展,实际上北京市政府早在“十一五”之前就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地方院校来讲,以都市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的增收致富为己任,是作为北京地区唯一一所本科农业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学校自身的发展来说,为新农村建设、为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最终落脚点在农业的增收致富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实际上要探索高教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机制,因为在三项任务里面,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相对于发达国家,推广方面我们比较弱。有的学校说以教学为中心,有的学校说以教学科研两个为中心,实际上高校的责任是有三项的,高校的责任不断地扩展和延伸,解决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或者说在农业三项责任里面,我们比较薄弱的地方是关于推广体系的问题,所以今天是想把北京农学院在这几年的探索向大家做一个汇报。  

      第一个大方面就是推广体系和机制的探索,在这方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做了探索,第一个方面就是建立推广教授制度。教育、科技和推广是三位一体、融为一身的。中国的推广教授制度一直发展地比较坎坷,我觉得是因为在现有的中国社会情况下,大家对农业的一种轻视,还有就是在农业高校里面比较注重教学和科研,对于推广这一方面,大家好象认为是没有那么高的水平,好象不能跟教学科研齐头并进,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如果我们分析美国的非常先进的经验,包括其他国家在农业高校的发展进程当中,对农业的产业,推广还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它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作为一个地方的农业院校,探讨推广教授制度也需要解决很多问题。首先是在校内解决,在学校政策上怎样去鼓励和保障?另外最关键的是尊重推广教授的地位,让大家认可,愿意去做,从人事政策上引导和鼓励。在2007年的时候,学校的教师职务聘任里,增加了推广教授的序列,这个序列是在教学、科研两个基础上提出的第三个序列,与前两个序列是并行的,是同等重要的,这样在人事政策上能够保障,能够激励、引导大家。  

      在此基础上,2010年北京提出关于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教授职务聘任制试点的通知,在我们学校原有政策的基础上,我们把推广的教授岗位职责进行了细化,分为实验示范类,技术培训类,指导咨询类三类。将岗位设置聘用紧紧围绕学校一级学科的建设和农业推广专业学位领域,这样使学校的学科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联合起来为农业的产业和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民的增收致富服务。  

      实际上除了专职的教授以外还有兼职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建立了1+1+X的农业科技培训体系,这个培训体系是我们学校在市委组织部、市科委、市农委的支持下与延庆县开展的。一个学校的专家带一个区县的专业技术人才,另外带很多农村的实用人才,利用传、帮、带的形式进行逐级的培训,带动农村的基层的技术人员,把科研成果和技术直接应用到生产当中去,这样的培训体系,经过在延庆多年的实施,后来在昌平推广,得到了有关方面的认可。我们跟延庆县委和县政府逐年深化这种体系,在原有培训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历教育问题。从这个体系上,学校的专家人才、基层政府的支持、基层的农业技术人才,形成了很好的对接。  

      第三个举措就是大学生村官工作,是针对提高农村的干部结构,农村的管理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举措,实际上也是人才培养的一种措施。同时对高校毕业生来讲,很需要基层的锻炼,是多赢的形式。北京农学院是农科院校,所以要培养出能够适合村官工作的学生,在村官进入工作领域之后进行跟踪的帮扶,所以学校在原有1+1+X的服务体系中,将村官纳入这个体系里面去。前几位领导也说过,我们现在推广体系里面在农村的科技人员从数量到质量到一些政策和条件上都存在很多的不足,那么村官这支队伍是非常有生机和活力的,也是有各种政策保障的队伍,所以学校将推广教授、原来1+1+X体系,与村官紧密结合,从本校培养的学生,岗前培训和他到岗之后进行的技术帮扶,还有对非农专业村官的培训等等一系列的措施,把村官这支队伍纳入到这个体系当中,使得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当中找准了切入点,找准了落脚点,这样通过编写培训材料,帮扶一些技术和成果,使村官在他的工作当中能在找到他的切入点之后,做出很实际的工作,而不仅仅是做村官的秘书和日常的工作,能够发挥他高知识的特点。  

      通过这样的工作,北京市教育工委编排的大学生村官的话剧的原形,就是我们学校的村官,这项工作也得到了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的批示和肯定,在整体三项举措的基础上,我们在总结探索农业推广体系,从队伍上讲,学校的队伍结合专家顾问团加上基层的农业技术人才以及大学生村官,在体系建设上建立了1+1+X科技服务培训体系,同时探索政产学研推,这是一个探索。  

      从服务效果来说,总的来讲一个是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村官,我们学校很多的毕业生得到了优秀村官的称号,我们也积极的总结宣传,总结出几个类型,第一个是自主创业型,第二个是品种推广型,第三个是技术推广型,就不一一介绍了。  

      因为北京农学院毕业的村官已经覆盖到北京市十三个涉及农业的各个区县。另外通过这项体系和社会服务工作,也带出了一批推广教授队伍,十一五期间,学校通过培训、成果转化、技术帮扶等等方面为北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以及农民的增收致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履行了高校的职能。  

      最后还想谈几点工作思路,结合前面高等院校的三项职能理念,因为北京的农业走都市型现代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对传统农业来讲,确实在内容的拓展、功能的拓展、产业链的延长、技术的综合性和变化性方面都需要我们进行理论的探讨,观念技术的研究,我们这类院校,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说,应该以都市型产业需求为导向开展工作。  

      第二条今年要修订推广法,高校服务社会,在我们国家的推广队伍里面没有纳入进去,只是利用学校的资源和职责进行操作,高等院校应该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借助这样一个好的契机大力的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转化成生产力。  

      第三方面就是高校的另外一个优势,就是人才培养,地方高校的优势就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也使高校发展能够与新农村建设、都市性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农民的增收致富实现共鸣和互惠。  

我      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汇报以上内容,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