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由北京农学院院长王有年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历时多年完成的“枣林高效生态调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项目一举摘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殊荣。该项目针对我国枣树虫害严重以及国内外市场迫切需要优质安全枣果的形势,以兼顾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枣果产量、质量为目标,系统研究了不同生境、不同间作环境中枣林有害生物可持续生态调控关键技术方法与措施,实现了枣林有害生物的生态调控与优化管理,由被动盲目的防治转变为主动的可持续生态调控,满足市场上对安全枣产品的需求。
枣产业发展遭遇瓶颈
在一望无际的华北丘陵山区,经常可以看到成片的枣林在风中飒然挺立。枣树成林,绿影婆娑。枣伴随着中华文明走过了几千年的浩瀚历史,《诗经》有颂:“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战国苏秦游说燕国时也曾有过这样描述:“燕……南有碣石燕门之饶,北有栗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有谓天府也。”几千年来,人们种枣、研究枣、变着法儿吃枣、颂枣、画枣……有关枣的传说、故事、诗词、散文、戏剧、成语、绘画、摄影、雕塑、歌曲等,比比皆是。此外,枣文化还表现在政治、经济、哲学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枣树与战争、与政策、与古今名人;枣树与农业、与工业、与旅游业;枣树与日常生活、与风俗民情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处处留下了枣文化的痕迹。枣,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它绰约的身影,已进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为中华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清代诗人崔旭有诗曰“河上秋林八月天,红珠颗颗压枝园。长腰健妇提筐去,打枣竿长二十拳”,又有诗人写到“春风已过又秋分,打枣声宣隔陇闻。三两人家十万树,田头屋脊晒云红”,每年农历八月、金秋时节,小枣丰收的景象如闻其声,如观其景。精致而简单的诗句,展现的是中华民族枣文化千百年来栩栩如生的图景。
历经千百年历史、大浪淘沙而至今日,枣树在中国农林经济中的地位依然未曾减弱。枣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拥有全球96%的枣资源和98%的枣产品国际贸易,在全球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枣树已成为我国第一大干果树种,也是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民族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枣树面积和枣产量翻了近3番,价格总体上稳中有升。随着21世纪的到来,在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等一系列重大历史图景下,我国枣产业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枣产业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粗放的经营模式导致每年20%~30%的枣林遭受有害生物的危害,每年损失高达数十亿元以上。若能突破枣林高效生态调控方面的关键技术,将给枣业带来巨大的提升和进一步的发展空间。然而,实现枣林高效、生态调控却并非易事,相关研究已成为农林产业研究领域的重大难题。
与此同时,工业文明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和传统产业的发展,如何继续让枣产业和枣文化在新时代下永葆青春并展现新的特色,是王有年团队一直在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打造现代枣业荣景
针对我国枣产业遭遇发展瓶颈的局面,王有年团队开始大力开展研究,迎难而上,力图突破这一发展瓶颈。他们在国家和省部科技计划支持下,历经多年,与科研院所、相关企业等多部门联合攻关,分别从实验设计、林间调研、室内实验、区域示范、有害生物生态调控等多层面入手,进行了“枣林高效生态调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项目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科技创新。据了解,该项目综合了果树学、果树生态学、果树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等多学科的高新技术研究与示范。
他们在研究枣林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的基础上,创建并完善了枣林有害生物及其天敌的数据库。构建了有害生物调查与测报防治的新方法,显著提高了枣林高效生态调控管理的精准度。根据枣林不同季节和物候特点,创新了枣林高效生态调控关键技术体系。此外,他们还发现了控制枣林害虫的环保新物质,为天然活性物质的开发与无公害枣林高效生态调控奠定了基础。这一研究项目在应用生态调控理论综合治理枣林有害生物得到业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记者通过查新与检索发现,国内外虽然在有关枣林高效生态调控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但始终没有把整个枣林复合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研究有害生物的分布、发生及数量消长,探讨枣林高效生态调控的理论与关键技术。
而王有年团队的研究,很好地填补了这一空白。通过对枣产业整体上的把握和研究,他们创建了枣林高效生态调控的推广应用体系,克服了盲目使用化学农药的弊端,改变了枣林传统的经营模式,解决了枣林有害生物一直制约枣树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提升了枣果品质与环境保护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为生产无公害枣果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们在枣业领域所作的努力,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推动了果树产业的进步与提升,并以领先的技术保持了我国在果树产业高效管理的优势与领先地位。
在项目的研究过程中,王有年团队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他们不是在果园搞科研,就是埋头于实验室。为了尽早取得研究成果,全体团队成员主动放弃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往返奔波于基层,及时发现和解决了大量问题。他们采用了边调查、边试验、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的方法,最终研究出了简便、易行、高效、经济、安全的枣林高效生态调控关键技术。该技术应用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如今,在整个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红枣挂满枝头,比以往更显丰硕。项目获奖后,王有年把所有荣耀都归功于团队的集体努力。他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协作是取得成功的基础。发展枣产业和枣文化,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复兴民族文化,也具有积极意义。”
王有年团队期待着我国枣产业能够沿着更加高产高质、生态健康的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继续前进,也期待着中国枣文化能够借助枣产业发展的契机实现复兴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