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高校体育育人机制的思考与尝试
高 东
构建高校体育育人机制是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提升体育教学效果的需要。北京农学院在构建体育育人机制过程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努力构建体育育人的组织保障,充分营造体育育人的良好氛围,建立了较完善的体育育人教学管理体系。
一、树立“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构建体育育人的组织保障
树立“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是构建高校体育育人机制的出发点。坚持这一理念,就必须将大学生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及道德品质等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作为体育育人的基本要求,就必须从学校整个工作大局出发,构建与之相对应的组织保障体系。
1.完善领导机构
践行“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充分发挥体育在精神层面的作用, 需要学校调动多方力量,使全校师生成为践行这一理念的积极倡导者、实践者和受益者。因此,高校应不断完善领导机构,使之成为推动践行这一理念顺利实施的主要力量,成为践行这一理念顺利实施的组织保障。我校在构建体育育人机制的过程中,高度重视领导机构的作用。学校在体育运动委员会基础上,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主管体育工作的校领导为常务副组长的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教育性、整体性、全员性、安全性原则,统筹学生处、党委宣传部、团委、教务处、体育教研室和各院(系)的力量,营造了“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良好体育运动氛围,使“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每天锻炼l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2.构建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政策保障
高校体育教师是推动高校体育健康发展的主体,更是践行“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主要实施者。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构建体育育人机制的关键点。高校应注重建立提高体育师资队伍水平的政策保障机制。我校在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中进行了有益探索,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体育教师自身发展的政策。一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 方式,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鼓励体育教师外出学习进修,邀请高水平教授来校指导。两年来,在16名体育教师中,学校先后派出6名教师外出进修,4名教师攻读专业学位。二是制定了适合体育教师的职称评审政策。针对体育教师的特点,学校规定体育教师带队取得的成绩视为教学成果,可以作为职称晋升的评审材料,为体育教师的职称晋升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给予经费支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四是制定奖励政策。学校对在体育教学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给予奖励,激发他们献身体育工作的热情。
二、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体育育人的良好氛围
高校高度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就要牢牢抓住大学生内在发展的需求,以实现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尊重和开发为目标,采取多种方式,大力营造体育育人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
1.大力开展有特色的群体性体育活动,营造体育育人的良好氛围
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点,是高校体育育人的主要形式。我校在开展群体性体育活动过程中,探索了一些好做法,积累了一些好经验。学校通过多层面开展群体性体育活动,使群体性体育活动终年不断线。我校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全校范围内的运动会,每年举行3次,其中一次是全校师生参加的田径运动会:一次是新生运动会;一次是教职工趣味运动会。运动会的举行重在培养师生的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第二层面为体育教学部、团委、学生处及各院(系)举办的体育文化节。体育文化节以趣味的体育比赛为主体,重在普及体育知识,帮助师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让师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快乐。第三层面为各学生社团组织的体育活动。学校共有11个体育性质的学生社团,这些社团每学期定期面向全校学生组织体育活动,如“校长杯”乒乓球比赛就是由乒乓球社团承办的,每年举行一次,每次历时两个多月,校长亲自为比赛开球,为获奖队员颁奖。通过这些体育活动,培养了学生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尊重观众,遵守比赛规则,遵守公平竞赛的道德准则,使他们逐渐形成优良品质。
2.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提升体育育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不但是各高校进行体育研究的重要方式,而且对群众性体育活动发挥着示范和带动作用,能够促进高校竞技体育与体育教学、群体性体育活动的协调发展。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外出参赛,已成为各高校展示体育育人工作成效的最佳平台。我校正是借助组建和申报高水平运动队,不断提升体育育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校本着“小学校有大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优势和特色,重点建设高尔夫球、跆拳道、定向越野、健美操等特色项目,积极组建和申报高水平运动队,取得了突出成绩。学校在组建和申报过程中,以专业运动队为依托成立了多项体育俱乐部,体育俱乐部定期举办多项体育竞赛活动,带动了学校群体性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提升了体育育人的向心力。着重培养了一批有事业心、业务能力强的高水平教练员。这些教练员在带队过程中,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高的高水平运动员,他们在市级比赛和国家级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吸引了更多在校生加入运动队,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和体育育人的凝聚力。
三、更新体育教学观念,建立体育育人的教学管理体系
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体育育人的主要途径。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作用,应以努力构建体育育人的教学管理体系为宗旨,即必须深入研究体育教学的新思想,牢固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终身体育”的新理念;必须深入研究体育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必须深入研究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发挥其评价导向功能。
1.加大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力度,提高体育教学的育人效果
高校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必须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满足大学生的不同需求为目标,在保证上好体育必修课的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按需设计多种培养方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以我校为例,学校结合学生特点,开设了诸如n尔夫球、武术、健美操等众多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体育课程。与此同时,学校结合不同院(系)的特色,将体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实习相结合,让学生在专业实习过程中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比如,学校将定向越野课程融入园林设计专业和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野外实习中,学生边实习边学习定向越野课程。这种融合营造了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氛围,在提高学生的野外生存技能的同时,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永不放弃的精神。
2.完善高校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
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应该与课程目标相一致,不应过于死板和单一,应实现多元化、人性化。我校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以学生个体为主要参考系,注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体质健康、体育技巧、学习态度、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考核。比如,在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评定中,在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为依据进行评价的同时,注重学生体质健康的进步情况,即把学生原有的体质健康状况与当前状况相比,得出综合成绩。在体育成绩测评中,我校不但注重体育技巧的掌握,更考核其态度,即是否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和在体育锻炼中克服困难、战胜胆怯、与人交往的表现情况。
总之,高校体育育人机制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倡导健康教育、快乐体育,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努力形成促进高校体育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大力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吸引不同水平的学生愉快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身体体质,实现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
(作者系北京农学院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