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到村官:如何从象牙塔走向田间地头?
北京市自2006年开始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几年来报名人数不断增加。本月新选聘的2409名应届毕业生,将作为2010级村官奔赴13个区县工作。从象牙塔走向田间地头,这些年轻学子该如何尽快摆脱书生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换呢?记者近日走访了几位已结束任期的大学生村官,让这些成功转型的“过来人”讲讲自己的经验,供新人们参考。
从校园走出来的“葫芦妹”
胡一萍,中共党员,2006年毕业于北京农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参加大学生村官计划,被分配到延庆县永宁镇西山沟村担任村委会书记助理。胡一萍的父母都在农村插过队,他们认为农村经历可以让她学会吃苦,成熟起来,所以大力鼓励她去农村锻炼。受家庭影响,来到农村的胡一萍没有学生架子,而是琢磨着怎样尽快和村民打成一片,并很快找到突破口——认亲。胡一萍拜村党支部书记宋德富为干姥爷,并在他的指引下,逐渐适应了农村生活。胡一萍不想混过三年,她想干出一番事业,于是开始调研村里各方面情况。她发现西山沟村“家家会种葫芦”,旋葫芦技术堪称一绝。社会上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增大,想到可以结合民俗旅游发展葫芦产业,胡一萍开始上网查找资料,撰写出调研报告,结合村里特色分析出葫芦产业的发展前景。没想到,报告交上去,却遭到村委会的反对,他们担心农产品风险大,如果让群众种了大面积葫芦却卖不出去,将会造成极大损失。面对冷遇,胡一萍没有放弃,她多次找到村委会畅谈想法,并将报告递交镇上,镇领导非常赞赏她的想法,出面找村委会谈话,并给予优惠政策:每种植一棵葫芦补贴一元钱。有了领导的支持,村里行动起来,房前屋后都种起葫芦,主街道成了一条葫芦长廊。为了打出知名度,让市场了解本村,胡一萍又在领导的帮助下,联系农业频道和旅游栏目,推出多期专题,宣传村里的特色葫芦。一传十十传百,西山沟村终于出名了,经销商、游客纷至沓来,每逢周末村里就跟赶大集一样热闹,仅葫芦条就从每斤10元涨到25元,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大家亲切地把胡一萍称为“葫芦妹”,年轻的大学生在小山村里收获了成功和喜悦。胡一萍在发展葫芦产业的实践中,感到知识、经验还不足以应付各项工作,决定走出乡村,去充电、开阔眼界。2009年8月任期期满后,她考上公务员,后被分到昌平区委宣传部工作。夫妻村官扎根京郊
王贺,2006年毕业于北京农学院法学专业,随即作为大学生村官,担任延庆县康庄镇三街村委会主任助理。从农盲到七彩甘薯专家,王贺仅用了三年。戴着眼镜,一幅学生模样,初到村里的王贺不会和农民打交道,想做事却不知从何处下手。三街村当时人均农业年收益才一二百元,急需改变落后面貌。看到乡亲们期待的眼神,王贺振作精神,积极展开行动,走家串户聊天、上网查资料、联系母校找线索,终于想到要在农产品上作文章,引入新的种植品种来增收。母校北京农学院给予他极大的支持,大田作物专家陈学珍教授应王贺之邀来到村里,考察后向他推荐 七彩甘薯品种。在村委会的支持下,王贺先在一块16平方米的小菜地里进行试验,播种、翻地、除草、浇水,一个纤弱书生慢慢转型为熟练农夫。在他精心伺弄下,试验田获得大丰收。镇党委决定在两个村推广七彩甘薯项目,农学院派出三位资深教师,作为技术负责人指导种植工作。王贺成功了,仅仅一年,他就帮助村里实现平均亩产值近4000元。2008年,康庄镇进一步推广七彩甘薯项目,将其纳入“为民办实事折子工程”。从起步的16平方米发展成2009年的300亩,大学生王贺被村民称为农业专家。在农村实践中,王贺还意外收获了自己的爱情。王贺的师妹曹艳红上大四时,作为大学生记者团去采访村官典型,与王贺有了第一次接触。大学生村官的朝气、在广阔天地大干一场的豪气深深打动了曹艳红,她毕业时,也报名成为大学生村官,被分配到康庄镇大营村。大学生村官之间经常有往来,加上同校、同系、同一个家乡(两人都是密云人),这么多的巧合,爱情的种子很快就在两个年轻人心中悄悄萌芽。2009年9月9日,两个人领了结婚证。说起未来,曹艳红甜蜜地笑了:“王贺期满后,已经留任三街村并当上党支部副书记。我也要争取留任,如果不行,我就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我们决定在京郊大地上扎根了。”
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多条出路
北京市连续三年选拔8136名高校毕业生,到13个郊区县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实现了“村村有大学生”、力争一村两名大学生的工作目标。为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北京市为之制定了多项出路,包括在每个乡镇增加两个专项事业编制,在村里续聘岗位,组织定向招录公务员考试,企事业单位主动招录,支持“村官”自主创业等。首批1946名合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中,已有92%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市人保局承诺,首批卸任的大学生“村官”如果愿意就业,基本可实现100%就业。
2010年7月,新一届2409名大学生“村官”从14000余名报名者中“诞生”,按生源地分,北京生源1640人,占68.1%;按学历分,研究生316人,占13.1%,本科1626人,占67.5%,专科467人,占19.4%。市人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一批毕业生的补充,保证了北京每个行政村有两名大学生、全市保持8000名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动态平衡。据悉,下一步,北京各区县将组织有关乡镇与今年招聘的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对毕业生开展岗前培训、安排上岗。
过来人建议先放下学生架子
在采访中,也有部分大学生村官“抱怨”:每天只做一些杂事,广播通知、写各种材料、开证明、提供咨询,一年下来没有多少提高。记者问了一圈,发现大学生村官大概有90%干的都是琐碎事务,真正干出一番事业,并进一步创业的比例不到10%。对此,有成功经验的“过来人”给出一些经验,供处于迷茫中的学弟学妹们借鉴:到农村工作,首先要放下大学生的架子,学会尽快去融入农村生活。比如胡一萍的认亲;比如在农闲时,曹艳红和同学用DVD教村里人跳舞,从开始的十个人,发展到后来的上百人,在交谊舞中加深了村民和大学生的感情。如果一直格格不入,总是封闭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那永远和村民隔着一道墙。其次,脚踏实地,每个工作都需要从小事、琐事做起,不要只会抱怨,而应学会从工作中找乐趣,从工作中锻炼个人素质,一旦有机会发挥所学知识,大胆迎上。比如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周倍良在门头沟永定镇坝房子村任职,虽然干的都是杂事,但他勤奋工作,在遇到一个多年未决的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中,他用知识帮助村里收回土地,赢得全村的信任。后在村里建立农民法律援助站,干出实事。踏实做事,帮助、服务村民,而不是碌碌无为,会在将来有所回报。第三,不妨打开视野,调研村里有何特色项目,有何资源,已经开发的,可以参与其中;没有人关注但拥有前景的项目,试试扮演“开荒牛”的角色,在实践中体味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