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现代教育报]构筑首都高校教科研大厦的中坚

时间:2009-12-24 作者:李继君 来源:农学院 浏览:

在高校中,有这样一批教师,他们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能够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有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是学校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的后备力量。他们政治思想素质好,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精力旺盛,科研能力较强,发展潜力极大。这一群人,就是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中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的受益者。

2005年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正式实施,作为其中子项目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调动了市属市管高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们的干劲和热情,他们认识到,这是实现自己成长发展的良好机会。在这种思想的带动下,入选培养计划的教师们很快便显现出巨大的进步,进而他们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也日益突出。

受益人数最多的一个计划

与人才强教计划的其他子项目相比,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的显著特点就是受益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具体到个人的计划。在首轮培养计划中,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3年共资助1000名教师,每人每年资助研究经费2万元,连续资助3年。今年启动的第二轮培养计划仍将在3年中资助1000名教师。

“中青年教师是学校开展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始终是学校关注的重点。人才强教工程的实施,为他们的成长发展无疑注入了一针‘强力剂’。”北京物资学院的邬跃老师告诉记者,“因为这是一笔发展他们个人研究兴趣、具有个人支配权的资金。”

中国音乐学院辛虹处长表示,在首轮培训计划中,学校有25位教师入选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计划。这一计划让青年教师们不仅仅在物质上、形式和举措中得到帮助,更重要的是理念意识上的变化,中青年教师感到了国家和学校对他们的重视,这种变化带来的结果是“国家、学校关心我,我也会回馈你”。培养计划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

资金利用实现效益最大化

采访中,许多教师告诉记者,资助来得很及时,以至于在使用这笔资金时都感到比平时更加谨慎细微,因为教师们都想把这笔资金带来的效益实现最大化。

张慧琴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的一位中青年骨干教师,2005年接受资助以来,她将资助经费主要用于调研、购买图书资料和电脑耗材、专著出版等方面。经过长时间的努力,2007年她利用资助的经费将自己的努力以专著《教师的语言艺术》呈现,书中主要结合外语教学,尤其是俄语教学,列举了大量老教师或年轻但经验丰富的、授课效果好的教师的讲课实录,用生动鲜活的实例,为青年教师提供榜样,提高教学质量。

在中国音乐学院,学校成立了青年教师联谊会,通过学校人事处牵头,中青年教师自愿参加活动,内容主要有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实践活动、艺术实践活动,改变原来一对一的教学形式,实行集体教学活动,增进了老师之间的教学交流。“这都是通过人才强教计划的资助,给我们提供了这个机会。”辛虹处长表示。

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几年来,持续的资助为中青年教师们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他们崭露头角,教学科研成果突出,学校也由此实现了发展。

近三年,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共有37位教师入选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利用中青年骨干教师项目的经费资助,该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一方面开展了专业科研课题的研究、课题调研、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出版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获得专利和奖励;另一方面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及研究生培养等方面也得到很大促进,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的资助下,首都医科大学84名青年骨干教师几年来主编教材18部,参编教材52部;发表论文368篇,其中SCI收录84篇,中文核心期刊121篇;获批基金项目39项。其中1人获批教育部骨干教师计划资助,1人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9人被聘至教授岗位,18人获批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在人才强教计划的支持下,这些青年骨干已崭露头角,正在迅速成长。

当事者说

北京农学院邓蓉:资金助推个人发展

我于2005年通过选拔获得人才强教计划中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的支持,依据以往的研究基础和个人兴趣,我在畜牧业经济管理的领域内自设了三个研究方向。在承担此项目之前,我已关注畜牧业经济管理领域多年,并对肉禽产业、生猪产业、畜产品贸易做过先期研究,因而有较好的研究基础。

对我而言,这一项目最大的吸引力在于支持人而非支持项目,即对有发展潜力者给予支持,研究内容由承担者依据个人兴趣、特长和社会未来的需求加以选定。这样的做法给了研究者以充分的信任和自由选题的权利,对于真正的有兴趣从事科研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来说,他会由此感到了尊重,同时也获得了施展特长和才智的机会,这个机会会使他更有兴趣钻研问题、探寻规律。

如果抛开完成科研任务、晋升职称或高一级的岗位、获取经济利益等功利性的目的,学者能够持之以恒地探究某些问题的真正动力在于好奇心和社会责任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之下,科学研究才有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索、创新和发现新的规律,科研成果也才能避免造假、抄袭和粗制滥造。目前社会上多数的科研项目都强调“短平快”,而“短平快”项目只能应急,却无法实现探索和创新,这也许能从一个侧面解释为什么科研经费越来越多而科研成果的水平却难见提高。

社会上固然会有对应急科研项目研究的需求,但社会上却不应没有对因兴趣而长期坚持一个方向持之以恒研究的项目的支持。支持人而非支持某个预设的项目,希望他按照有兴趣的方向长期研究下去,这样的做法更易于自由探索,而在自由探索中更容易产生灵感并产生创新。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恰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因此,长期坚持这样的思路,未来就会产生由于自由探索而带来的创新成果。

我庆幸自己有机会获得这一项目的支持,因而能在以往并不“热门”的畜牧经济管理领域率先做了一些探索,也认识到一些规律,这不仅对畜牧业未来的发展有益,而且也符合我的个人兴趣,能够保持长期的研究兴趣。可以说,这种支持为我长期坚持在一个特定的领域研究和探索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