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现代教育报】引智培养并重 构筑人才高地——记北京市属高校“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

时间:2009-12-14 作者:见习记者 郑欣 来源:农学院 浏览:

2008年底,当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彭永臻得知入选北京市“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时,他和他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像注入了一股力量,工作更有干劲了。”

彭永臻告诉记者:“能够入选‘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心理上的鼓舞甚至比经费对我们的帮助还要大。”

当年同样受到鼓舞的还有包括北京农学院校长王有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徐小力在内的19名教授,2009年底,又有14人入选2010年“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他们每人每年将获得最高100万元科学研究经费的资助,连续资助3年。

记者从北京市教委获悉,“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是二期“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中新增加的项目,对入选北京市教育系统高层次人才库第一、二层次的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进行资助。从2009年至2012年累计资助50名,到目前为止,北京市属高校中共有33人进入“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资助名单。

据了解,该计划主要是用于支持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的发展,将高层次人才的资助与学科建设和团队建设相结合,保证重点学科、重点建设学科、新兴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大攻关项目对人才的需求,确保学科梯队的合理配置。

“是资助也是荣誉”

“顾名思义,‘高层次人才’即是各高校中最顶尖的人才,‘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资助力度非常大,竞争也很激烈,因为参与申报的教师都是在各自的领域非常出色的人才。”北京市教委人事处的负责人如此界定“高层次人才”。

首批入选该计划的彭永臻,早在2005年就作为团队负责人获得了“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的资助。三年里,彭永臻和他的团队频频获奖。2009年,北京化工大学作为第一承担单位、彭永臻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的“SBR法污水处理工艺与设备及实时控制技术”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彭永臻说,“这个资助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得到经费上资助,本身就是一种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我们整个团队的肯定。”

和彭永臻一样,北方工业大学的   李正熙 教授也在首期“人才强教计划”中作为团队带头人获得“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的资助,“一期经费的资助对我们申请二期‘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的帮助很大。”李正熙介绍说,“在一期‘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经费的支持下,我们用三年的时间将团队建设起来了,加入了一些新鲜‘血液’,实验室的设备基本也已完善,并依托经费购买了一些国际主流的控制系统。”在此背景下,李正熙和他的团队于2006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期的投入和建设为二期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在李正熙的主持下,北方工业大学智能交通研究所正在建一个智能交通视频检测中心,预计明年建好。“我们可以在实验室拿到实时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及时的处理等,这对解决交通状况的检测问题将很有意义。”对于项目的前景,李正熙称“很有信心”。

“原本不敢想的一些事都实现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缺少经费一直是市属高校的“痛”。“以前在一些能接触到一流学术思想的国际会议面前,由于没有钱,我们只能计算来计算去,派最少的人去参加。科研中需要的一些设备和仪器,我们也都是想买而不敢买,能不买就不买。”彭永臻告诉记者,“缺少经费让我们的科研束手束脚。”

在一期经费的基础上,二期力度更大的经费支持 解决了 教授们的“后顾之忧”。“不仅可以派出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一流的学术会议中,并且在实验设备的购置、实验条件的改善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据彭永臻介绍,仅2008-2009年,他和他的团队就被授权发明专利18个,申请专利21个。

“‘小农经济’是一些高校的科研特色,很多教师认为做科研是个人的事,因此做的都是精雕细刻的小型项目,长此以往,很多学者都积累了一些没有力量充分开展的项目。”据北京市教委人事处的负责人介绍,自2005年以来,北京市属高校借助于人才强教东风很快推进、解决了很多问题,产生了一批比较突出的人。”

从事国内诗歌研究的首都 师范大学 教授赵敏俐,从2005年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为2008年的“高层次人才”,赵敏俐称自己是“‘人才强教’计划的受惠者”,他的专著出版和立项经费都是由人才强教所支持。2008年,赵敏俐获得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这个项目对学校和个人成长都有很大帮助。”赵敏俐说。

首都师范大学的副校长 宫辉力 教授长期从事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研究,他在一期“人才强教”中就获得过个人和团队的资助,2008年又获得了“高层次人才”计划的资助。他将“为国家服务而不为个人服务,把学科带到服务国计民生”作为其科研理念,其科研成果在汶川地震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宫辉力的号召下,吸引了一批从海外归来的优秀人才加入到他们的团队。

“‘人才强教’是培养人的项目”

“‘人才强教’计划的项目,不仅仅是科研的项目,更是人才的项目。这个项目与科研项目的区别在于关注点不同,‘人才强教’计划更关注人的培养。”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张革认为,项目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人培养出来了,成果自然就出来了。反过来说,成果出来了,人才自然就培养出来了。”

彭永臻十分赞同张革的看法,“学校的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人和为社会服务。因此,作为教师,应尽心尽责,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作为团队带头人,应胸怀大局,给年轻教师提供更广阔的科研平台。”

在科研中,彭永臻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实验室中来,在“人才强教”计划的支持下,给团队里一些优秀的学生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2008年-2009年,彭永臻指导的学生连续两年获得“ 全国优秀 博士论文提名奖”,2009年,彭永臻指导的博士生叶柳获“青年水学者最佳论文口头发表奖”,2008年,博士生杨庆获“奥加诺”奖学金二等奖,博士生郭建华的论文获“黑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

据彭永臻介绍,三年前,他所在的北京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就业率处在全校后十名的范围,经过这两三年的努力,该校的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就业率已经进入全校的前十名。该专业也于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这与科研成果的凸显和学科建设的完善是分不开的。”彭永臻说。

而彭永臻的学生是如此评价他:“每次上完 老师的课,我们都期待着下次的课能早点到来。 老师总能从实际事例中引出有关的专业知识,使我们在轻松愉快中掌握深奥的专业知识,使我们从专业的角度更深地理解一些环境问题。”2008年,彭永臻获得北京市人民教师提名奖,并于同年被评为“奥运先进个人”。2009年,彭永臻获得了“国家教学名师”称号。

“人才强教计划有的时候是支持一个人,有的时候是支持整个学校的一批人、一个群体,他最终的结果是一批领军人物的崛起和一个学校的强大,而一个人、一群人的强大都是促使这个学校不断强大。”首都师范大学人事处处长邱运华认为,一个项目要解决所有的问题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个项目帮助了一群人成长,在一个时期帮助了市属高校崛起。

北京农学院校长 王有年 教授于2008年入选“北京市高层人才资助计划”。作为一校之长,王有年十分重视“培养、使用教育人才”。“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是王有年的“用人之术”;作为学科带头人,王有年带领团队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将教学融入到科研中来。

王有年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发展枣树生产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之一。但由于管理不当,每年减产常达20-30%,损失达十亿元以上。于是,王有年带领团队的全体成员,在北京及周边省份的教学科研基地,采用边调查、边试验、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的方法,最终找到了研究出了枣林害虫生态调控关键技术。该项成果还获得了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个人的成长带动了团队的成长,团队的成长又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王有年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成长迅速,该团队的研究能力、水平和特色在同领域内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