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中午,北京农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副主任张彦敏像往常一样来到自己办公室准备工作,突然,手机铃声响起,她收到了一条短信,这是一份洋溢着深深情意的离别短信,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母亲对学校、对老师的感恩,看完短信后,一张生动而极富维族人特点的笑脸又浮现在张老师脑海中,她不禁想起这几天发生的一幕幕画面……
北农校园首迎新疆学子
8月26日,一张新生入学名单出现在主管人文社会科学系学生工作的张彦敏手中,看着名单中几个长长的名字,她发现学校2009年首次招收了6名内地新疆班学生,而其中4名就进入她所在的人文社会科学系学习。
其实,张老师自己是满族人,所管理的学生也来自回、侗、藏、土家等各地少数民族,再加上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张老师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可是,面对学校布置的任务,在她心底还是有了一丝担担忧,毕竟,自己和辅导员们都还从未和维族学生打过交道,在沟通上可能存在困难。果然,“麻烦”不期而至,陆续有辅导员来找张老师,向她反映,有两个维族家长面色不佳,似乎有什么不顺心的事。8月29日上午,张老师的手机铃声响起,这次来找她的是北京农学院招生办的董磊老师。原来,两位维族学生家长带着孩子找上了招生时见过面的董老师,并向董老师哭着要求给孩子“转专业”。
众老师齐支招 老教授伸援手
经过了解,他们弄清楚了事情原委。两位维族女学生都来自于十分偏远的南疆地区,其中一个更是从国境线边上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远道而来,两位女学生原来学的是理科,没想到上大学会改学文科,地处信息相对闭塞的地区,令她们对社会工作专业不甚了解,担心自己学不好,都急出了泪水。偌大的校园没有一个维族同胞,也让家长萌生出给孩子 “退学”的想法。
面对家长的焦虑、孩子的泪水,老师们一方面做家长的工作,一方面想办法开导学生。反复解释说:“社会工作专业是朝阳事业,在国内外都受重视”、“社会工作专业的老师认真负责,孩子可以放心交给学校”、“理科孩子学社会工作专业是没有问题的”……家长和孩子短时间里没有很快接受。聊着聊着,忽然,老师们捕捉到了一个重要信息:社会工作专业胡勇老师的父亲胡振华是民族大学的老教授,而这两个孩子的其中一位家长在民族大学上过学,正巧认识胡振华教授。
学校很快联系到了78岁高龄的胡教授,希望老教授在电话里帮忙做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谁料当日中午,胡振华教授顶着烈日,打车专程从城里赶到北京农学院,在教学楼B座的一间教室里和两个维族家长深谈起来。胡振华教授发挥自己在新疆生活过、能说一口流利维语的优势,和两位家长毫无隔阂地聊了起来,详细地把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向家长说明白……一个半小时过去了,家长们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脸。
“请把我的孩子当女儿”
大老远送孩子上学,家长自然想和孩子多呆几天,可是宾馆一晚300多的住宿费让家长吃不消。张彦敏老师十分理解那种难舍难分的感情,于是提出请家长和学生到自己家里居住的建议。就这样,两对维族母女住进了张老师的房子。
为了进一步打消家长的顾虑,学校特地安排了一家新疆餐馆,把辅导员们叫到两个维族家长面前一一介绍,胡教授夫妇也特意赶过来,回族、满族、维族、汉族,大家围坐一起畅聊,气氛十分融洽。
短短几天过去了,家长要返回了,怕她们赶不上飞机,学校还特意派车送站。临走前两个家长拉着张彦敏老师的手说,“请把我的孩子当女儿,今后您就当多了两个女儿”。其中一位家长在当地从事宣传工作,她告诉张彦敏老师,现在当地正在开展寻找“民族团结英雄”的活动,没想到她在北京找到了“民族团结英雄”,回去后要好好地向当地群众说说自己的这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