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中国劳动保障报]王贺:七彩红薯谱写青春乐章

时间:2009-07-26 作者:中国劳动保障报记者 公晓红 文/图 来源:农学院 浏览:

 

    6月25日,在中央组织部召开的庆祝建党88周年座谈会上,人们注意到,席间一位年轻人的发言朴实、生动又引人深思。他叫王贺,27岁,来自北京延庆县康庄镇。
    7月3日,记者慕名来到康庄镇。已在农村摸爬滚打了3年多的王贺说起自己做大学生村官的经历,一脸的笑容和自豪。

 

深入调研 找到发展契机

    2006年3月7日,王贺随167位高校毕业生来到延庆县,被分配在康庄三街村任村主任助理。到任后,他进行了大量的入户走访和实地调查,了解到康庄镇拥有耕地4万余亩,除种植的蔬菜和水果产值较高外,大部分村子以种植玉米为主,亩产收益只有几百元。那时,他所在的三街村农民人均耕地只有0.25亩,人均农业年收益一二百元。
    王贺有些震惊。他想,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同时又是一名高中就已入党、有着7年党龄的 “老党员”,有责任、有义务改变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但是,缺乏农业知识的王贺空有热情却不知该如何下手。
    正在这时,北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组织村官进行 “回炉”。 “回炉”也就是针对非农专业大学生村官进行农业知识的 “补课”。王贺曾在北京农学院政法系就读,这回有幸回到母校系统地补习农业知识。
    北京农学院专门为这些 “回炉”的村官成立了由100名专家组成的顾问团,对他们进行跟踪辅导和服务。在农业推广教授陈学珍的建议和指导下,王贺对母校培育的七彩甘薯有了初步认识。七彩甘薯集节水、绿化、抗贫瘠、营养成分高等诸多优点于一身,在北京刚刚推广,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这次 “回炉”以及 “专家会诊”,帮王贺找到了做村官的动力。他决定将七彩甘薯在康庄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并以此带动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

 

身先士卒 让村民看到实惠

    万事开头难。为了取得村民信任,王贺决定亲自试种,并自己掏钱买来种秧。村党支部书记把自己的一小块菜地送给他做实验,并亲自指导他栽种甘薯。2006年5月3日是他人生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王贺在那片16平方米的地上,种下了120株种苗,这也是他的全部希望。接下来的日子,王贺付出了许多汗水,早起翻地、打垄、栽苗、浇水、锄草、提藤,每天查看甘薯长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贺的精心护理下,4个月后实验田喜获丰收。经测算,甘薯亩产量可达4100斤,按每斤0.5元的市场最低价保守估算,亩产值可达2000元。
    怀着初战告捷的喜悦,王贺写出《康庄镇七彩甘薯推广项目建议书》。镇党委讨论了他的计划书后,给予了高度重视,决定2007年在郭家堡、二街两个村推广七彩甘薯48亩。为做好48亩甘薯的推广工作,王贺母校的陈学珍、王寒、赵波3位专家再次来到康庄进行跟踪指导,使推广项目得到了稳定的技术支撑。2007年10月,七彩甘薯再次获得丰收,总产量20万斤。
    为了将这么多的甘薯尽快销售出去,在专家的指导下,王贺设计了精美的包装箱,并制作了甘薯博客,把相关资料和图片发布到网络上。20万斤甘薯不久就销售一空,平均亩产值3000多元。7月3日,记者在康庄二街村遇到一位村民,他说,那时他在葡萄地套种了两亩甘薯,亩产量达到1万斤,销售额达到两万元。
    随后,王贺又撰写了 《康庄镇2008年七彩甘薯推广项目建议书》。镇党委又一次支持了他的建议,研究决定,2008年,该镇要推广甘薯100亩。此时,村民们种植甘薯的积极性更高了,2008年甘薯的种植面积达到了200亩。金秋时节,200亩耕地再次产出甘薯60万斤,产值148万元,亩产效益超过5000元。

 

“甘薯村官” 选择留在康庄

    2009年,王贺的3年村官任期届满。 “走”还是 “留”,两种不同的选择摆在了他的面前。7月3日,站在刁千营刚种下的甘薯地上,王贺对记者说: “我通过认真思考和比较,认为康庄更需要我。因为七彩甘薯事业产业链条很长,有发展后劲。”现在,王贺参加了延庆县村官专项事业编的考试,并以全县第8名的好成绩被录取到康庄,并被选举为三街村党支部副书记。
    因为带领大家种甘薯挣了钱,在当地,王贺被大家亲切地称为 “甘薯村官”。这位村官还告诉记者,种植甘薯今年被列为康庄镇 “为民办实事”折子工程,计划推广七彩甘薯300亩,目前已栽种完毕。
    从16平方米的甘薯实验田,到300亩的种植基地,王贺不仅将甘薯的种植面积推广了一万倍,更以一名高校毕业生坚忍不拔的精神书写了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