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 科学发展
建设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
——访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王慧敏
本刊特约记者 刘铁军
王慧敏,1960年9月出生,河北抚宁人。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专业,农学博士。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76年2月参加工作。曾任河北抚宁县石门寨中学教师,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教师,挪威国家植物保护研究所交换学者,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副院长兼植物保护学部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中国农业大学人事处处长,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等职。2007年9月任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
记者:当前,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日益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请您谈一谈北京农学院作为北京市属农林类高校,面临怎样的发展形势?
王慧敏:当前,我校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一是党和国家的“三农”政策指明了新方向,二是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理念,三是“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对首都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四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定位为我校发展带来了新思路、新目标。同时,经过五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持续发展,学校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科、专业布局,成为一所以农科为特色,兼有工、管、文、理、经、法的多科性高校。特别经过近五年的跨越式发展,学校不断完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学科群建设步伐逐步,科研水平和服务新农村建设能力明显增强,建设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的思路和举措日益清晰。
记者: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北京农学院今后一个时期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是什么?
王慧敏:面对当前的发展形势和环境,学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为使命,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性人才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管理创新为动力,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于实践、崇尚科学、面向基层”的优良传统,坚持“以农为本、唯实求新”的办学理念,“学科引领、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特色发展”的办学方针,“立足首都、服务三农、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和“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开发办学”的办学模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相互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建设特色鲜明、多科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
记者:在实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的奋斗目标过程中,学校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您认为,学校当前应该着重处理好哪些问题?
王慧敏:在实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的奋斗目标过程中,我们认为,必须妥善处理好四种关系,强化四种意识。
一是处理好“内涵发展与外延拓展”的关系,强化“质量至上”意识。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四者间的关系,以质量求生存,以实力谋发展。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强化现代大学理念,遵循教育规律,着力提高学科、教学、科研、管理质量,不断增强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是处理好“突出特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强化“特色发展”意识。充分发挥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先为、有后为,在强化特色的基础上,把握机遇,稳步拓展,以特色带动全面协调发展。
三是处理好“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的关系,强化“育人为本”意识。紧紧抓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性人才这个根本不放松,坚持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相互促进,构建适合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体系和社会服务模式。
四是处理好“创新发展与校园和谐”的关系,强化“和谐北农”意识。在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通过深化改革和不断创新,切实解决人、财、物等方面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以优化校风、教风、学风为重点,营造和谐的大学文化氛围,为建设“和谐北农”奠定基础。
记者:北京农学院刚刚召开了第二次党代会,请您谈一谈学校今后五年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王慧敏:未来五年,是学校建设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的关键时期。今后五年我们会稳步推进“六大发展战略”,做到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举措、工作有新成效。
一是稳步推进“学科引领”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都市型现代农业学科结构。以农学门类作为特色学科,农学、工学和管理学作为主干学科,加快建设一级学科硕士点。适时发展法学、经济学、理学和文学学科,支持交叉学科建设,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学科结构,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二是稳步推进“质量立校”发展战略,不断完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围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性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把本科教育重心从扩大规模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加大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专业课教学改革,积极推进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课程体系和特色系列教材建设。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和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力度,加快“北农科技园”基地规划和建设,将其建设成为学生实践、科研成果展示和对外示范的重要基地。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强化教与学的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加强毕业生创业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设计规划,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稳步扩大研究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拓宽培养途径。
三是稳步推进“科研兴校”发展战略,打造和完善都市型农业科技创体系和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针对首都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依托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学科群,进一步明确和凝练科研方向,努力建设创新团队,着力加强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继续加强服务新农村“六大基地”建设,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学生实践能力和科技示范的作用,以推广教授和大学生“村官”为依托,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推”有机结合的“1+1+X”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四是稳步推进“人才强校”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重点建设学科、硕士点、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为依托,加强师资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根据不同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需要,完善师资分类管理和考核评估体系,强化团队考核,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激励与约束机制,鼓励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加强和完善“请进来”、“走出去”制度,吸引和聘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教授,特别是青年拔尖人才来校任教、兼职或讲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派出优秀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院校进修或访问,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实行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探索灵活的用人机制。加强师德建设,真正发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作用。
五是稳步推进“创新北农”发展战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办学效益。遵循教育规律和科学发展理念,探索符合现代大学制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正确处理行政与学术的关系,推进依法治校进程。完善学校内部机构设置,科学界定校、系、教研室各级管理职责,逐步做到权力下放、重心下移。发挥工会、教代会、学术委员会等组织的作用,构建科学、民主的决策体制,把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落到实处。加强和完善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建立有偿使用制度和整合机制,强化节约意识,构建节约型校园。继续加快“数字北农”建设步伐,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推进以提高服务水平为核心的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引进社会竞争机制,为学校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六是稳步推进“国际合作”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继续坚持“开门办学、 开放办学”,走出具有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特色的开放式办学道路,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宽国际合作办学领域,深化中英合作办学项目,加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管理模式,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有针对性地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和管理干部国际短期培训项目,大力发展本专科生的交换项目、联合培养项目、留学生项目。
记者:作为校党委书记,您认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才能为建设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王慧敏: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和政治保障。要实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于党的领导;要确保学校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关键在于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第一,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着力加强理论学习制度化建设,完善和创新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加强对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研究,把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推出一批有价值的党建理论研究成果。
第二,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的党性修养、理论水平和统揽全局、协调各方、谋划发展、改革创新的能力,努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党委议事规则和党政协调配合的运行机制。坚持“三重一大”制度,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把民主、公平、竞争、择优原则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加强对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力度,强化思想道德素质和工作绩效的考核。
第三,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有关精神和要求,进一步完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意识,积极探索上级党组织服务基层党组织、基层组织服务党员、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服务师生的途径和形式,提高服务群众、服务教学科研一线的能力。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逐步推进党务公开,认真探索实行党代会代表任期制和党代表提案制。认真做好在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确保党员发展质量。
第四,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拓宽联系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的渠道,保证政策和制度层层落实。继续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抓住招生、基建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加强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积极推进校务公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第五,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新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结合思想政治教学和科研的队伍建设,着力加强精干高效、专兼结合、专业化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不断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继续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完善融合教学、科研、管理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健全多渠道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加大对就业指导中心和创业教研室的建设力度,引导学生广泛开展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就业本领和创业能力。
第六,积极推进和谐校园建设。高度重视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把维护校园安全稳定这项政治任务抓实抓好,营造安全稳定、文明祥和的校园环境。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做好教代会代表列席校长办公会工作,确保师生表达真实意愿的渠道畅通。支持共青团、学生会、研究生会等群众组织依据章程独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对青年的教育、团结和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在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2009年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