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有四招做农事心知肚明
本报记者常丽君 范建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从2006年开始,北京市开展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京郊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工作。北京农学院积极构建组织保障、技能培训、专家支撑、跟踪服务等四个体系,为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提供支持和保障。3年来共有292名毕业生到北京10余个远郊区县担任大学生“村官”。其中3名当选为任职村党支部委员,胡一萍等7名毕业生荣获北京市优秀大学生“村官”称号,推广教授陈学珍荣获北京市大学生“村官”工作先进个人。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亲自为他们颁奖。
组织保障体系:保障“村官”数量质量
2006年,北京农学院成立了大学生“村官”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后续支持、技能培训、表彰奖励等工作。同时建立奖励机制,对于去农村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村官”工作一年后,考核合格的由学院给予奖励。在大学生“村官”选拔中,学院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等各方面人员组成专门的选拔机构,明确了选拔标准,规范了选拔程序,建立了科学的选拔评价体系,重点对毕业生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心理承受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考察,切实把好第一道关。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中,党员占40%%,远远高出全市的总体比例;292名大学生“村官”无一人流失。
技能培训体系:保障“村官”适应一线
目前,大学生“村官”既有涉农专业,也有法律、经济、管理等其他非农专业。如何引导大学生“村官”发挥自身优势,尽快适应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需要,必须在培训上下工夫。北京农学院积极主动开展面向大学生“村官”的各项培训,构建大学生“村官”技能培训体系。结合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一线的特点,该院安排内容丰富的岗前培训。邀请“村官”所去村镇领导来校为他们介绍农村的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状况和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使毕业生提前对所在村庄有感性认识,安排长期工作在农业技术推广一线的专家教授对“村官”进行推广经验与模式培训等。他们根据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村官”群体,科学地制定了大学生“村官”培训大纲和培训实施方案,为非农专业大学生“村官”技术培训。根据大学生“村官”所在乡镇产业特色和需求,“量身定制,分类培训”,进行分班分层次培训。
专家支持体系:保障“村官”科技支撑
北京农学院立足京郊农村“一村一品”、设施农业等产业区域发展特色,充分发挥专家优势,突出重点,为大学生“村官”提供科技支撑和专家支持。通过成立大学生“村官”专家顾问团,提供科技支持。2008年5月,该校正式启动百名专家顾问团计划,以百项实用技术为依托,建立专家与大学生“村官”的“一对一”服务体系,覆盖所有大学生“村官”所在村庄和所有涉农专业。同时,结合大学生“村官”工作实际,编写114本近400万字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科普书籍,用以指导“村官”开展工作。几年来,院长王有年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帮助平谷区独乐河镇北寨村村主任助理贾辉解决杏树生产中的问题,使广大果农提高了红杏管理水平,目前形成了“北寨红杏”品牌,提高了社会经济价值。学院鼓励承担科研项目的专家教授依据执行项目的内容,积极与有关大学生“村官”建立合作关系,聘任他们成为专家的科研助手,通过项目切入、技术帮扶,尽快找到工作的着力点,培养科研推广能力,提高服务农村的实际效果。同时设立推广教授和大学生“村官”一起推广科研成果。
跟踪服务体系:保障“村官”扎根基层
为了使大学生“村官”想下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学院积极引导和主动帮扶大学生“村官”,通过宣传动员、教师区县挂职,完善跟踪服务体系。学院利用校报、网络、广播等媒体,关注他们的动态,使先进典型宣传“常流水、不断线”。3年来,通过宣传动员和典型教育的推动,去农村基层就业、服务农村基层日益成为在校学生的共识,报名人数日益增加,2006年到2008年3年报名应聘大学生“村官”的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1/3。为引导毕业生扎根基层。选派年轻后备干部到区县乡镇挂职锻炼,积极为大学生“村官”提供现场指导和服务。学院图书馆专门制定了支持大学生“村官”发展的信息检索办法。大学生“村官”毕业时的图书证可以延长到他们服务农村基层的3年之后,而且免除各种费用,拓宽大学生“村官”获取信息的渠道,建立帮助大学生“村官”进一步发展的信息机制。大学生“村官”利用学院信息平台的视频资源库、网络课程库,学习农技推广知识和实用技术,了解新农村建设急需的政策法规、社区建设、农村发展等方面的信息,为他们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大学生“村官”工作为平台,北京农学院将知识传授、能力锻炼、素质培养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增强了大学生“学农、爱农、献身农业”的观念,使广大毕业生真正实现了“把论文写在京郊大地上,把成果凝结在农民的收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