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按照北京市委宣传部统一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以协调员为核心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科技资源下乡、科技知识下乡、科技成果下乡”的“三下乡”活动,实现了农民素质提升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2008年,北京市科委共开展科技下乡活动280次,下乡活动涉及13个郊区县,惠及农民达90%。其中培训农村科技协调员12600人次,培训农民10万余人次,发放科普图书万余册,科普大篷车下乡140余次。
将科技资源持续导入京郊
自“三下乡”活动开展以来,北京市科委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需求调研、实施“1+1”科技规划、举办乡镇长培训班等三项工作。通过需求调研,认真分析首都镇(乡)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针对不同特点提出“1+1”科技规划,即1个科技中介机构牵手1个乡镇,从乡镇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帮助乡镇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探寻发展新路子,同时,充分发挥首都科研院所、信息咨询及高新产业发达的优势,帮助乡镇规划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开办乡镇长培训班,提高乡镇以科技谋发展的意识,加深乡镇一级领导对科技工作的理解和认同。
信息化建设是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北京市科委加大投入,构建北京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村科技服务搭建现代化的“桥梁”。北京市科委通过爱农信息驿站将科技信息输往京郊农村,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2008年,通过与北京同仁医院合作,依托爱农信息驿站信息员网络体系,首先为密云冯家峪镇和不老屯镇山区年龄在55岁以上的农民进行眼病筛查工作,共筛查800多人。信息员白天在山区逐村筛查眼病,晚上将筛查的资料图片整理上传到眼科研究所的网络服务器,今年,眼病筛查工作将覆盖京郊密云、怀柔、延庆、平谷四个县区55岁以上农民近4万人。
今后,北京市科委将继续重点建设远程医疗服务网,解决北京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问题,有效地辐射京郊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使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国内一流专家的远程诊疗;同时将远程医疗与远程教育相结合,提高当地医疗水平,规范农村医疗服务标准,保证医疗质量。
用科技知识武装更多农民
北京科技人才密集,科技资源丰富,依托这种优势,开展“三下乡”活动以来,北京市科委开展了多元化科技培训,使农民的科学素质大幅提升。市科委选择60名京承走廊周边农村科技协调员进行重点培养,为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建设更好服务。市科委还开展了“京承路蔬菜新品种展示基地建设观摩会暨农村科技协调员培训交流活动”,累计培训农民300人次。
依托技术推广开展培训工作。今年新年刚过,市科委就组织开展土肥科技资源推介活动,深入田间地头,向京郊农村科技协调员提供肥料应用的套餐式服务和技术培训。如在昌平区南口镇林业站举办了核桃产业科技协调员培训,共有6个乡镇的70名核桃种植协调员参加培训。
目前,遍布于北京郊区的爱农信息驿站已发展到1500个,爱农信息驿站充分发挥、利用信息站和已有远程教育站的设备资源,为当地农户提供实用技术、科普知识等方面的培训。目前已培训农民1.5万人次,其中,学历教育已经培训农村基层干部600人次,已有235人获得计算机操作证书(OSTA)、畜牧养殖工、果树园艺工等证书。
市科委围绕“提升农村科技协调员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和促进城区科技资源向郊区县辐射”的主线,积极发展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开展技术转移人才培训。2008年,共进行了8次技术转移服务相关业务的培训,培训人数累计达2700余人,其中培养骨干人才30多名。
培养专业型农民。2008年,市科委首批培养了1000名骨干农村科技协调员,这些骨干在培养专业型农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陶松林是来自顺义区南彩镇的一名科技协调员。他在天天康乐果品产销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已拥有了5年的果树种植经验。作为农村科技协调员,他时时惦记着广大果农。为此,他边学习,边把自己的学习笔记整理成简单易懂的“知识条”,并自费复印,培训时分发给果农。兼顾着生产资料配送工作的他,在为农民进行果袋、果箱、农药、肥料配送时,也不忘随时随地给农户发放农民需要的“知识条”。他独创的这种传授科技知识的方式,受到果农的称赞。
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农户
在“三下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北京市科委根据自身工作特点,积极改变工作方法,创新工作体系。依托“推广教授”进行科技推广就是在这方面的有益探索。农业“推广教授”是以农业高校为技术依托,政府部门为纽带,共建乡镇为落脚点,由高校、区县主管部门、示范乡镇成立的“农技推广共建中心”。该项工作由高校委派“推广教授”担任中心主任,负责所在地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通过高校教授到基层工作,充实乡镇科技力量,为乡镇提供技术推广、生产咨询、农民培训、区域发展规划等各种服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目前,北京市在房山、延庆、密云三个区县五个乡镇已建立了“推广教授”工作试点。2008年,中国农业大学李志民教授、孟昭清教授等10余名“推广教授”深入房山区琉璃河镇、延庆县张山营镇等,帮助乡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培养农村科技协调员队伍。北京农学院在开展“推广教授”的工作中,注重结合自身优势,引导乡镇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是科技“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北京市科委充分发挥北京市育种创新平台的作用。北京市育种创新平台是联合了国内9家企业、20家科研院所、12所大学以及11家国外单位形成的新型产学研联盟,集成了420多台(件)价值近亿元的仪器设备、8000余份种质资源,参研实验室达30个,形成了420名各类科研人员的创新团队。在平台的应用上,依托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公司,推荐和展示玉米高效制种与种植新技术、新方法10种,向农户提供高产多抗的玉米种子,使农户的制种收入每亩比大田种植提高200-400元。
针对北京市农业、农村生产现状,该平台筛选出适合京郊农业发展的技术成果,向广大农民介绍和推介。通过平台的作用,在已有52套技术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需求调研、成果论证,又从1500项技术成果中筛选出9套技术成果重点推广。成果涉及蔬菜新品种示范及嫁接技术、蜜蜂优良品种引进及健康养殖技术、有机牛奶生产体系建设等,并围绕9套重大技术成果,开展相关配套技术的应用和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