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完春节,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再次踏上谋求出路的征程。在“工作难找”的感叹中,不少大学生将眼光投向了创业的梦想。
调查显示,72%的北京在校大学生有创业意愿,但真正能落实到行动上的并不多。在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今天,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了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创造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大学生创业也在面临着资金不足、缺乏经验等诸多壁垒。据了解,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1%。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十年前的“创业风”相比,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想法显然更加贴近实际,也更易于操作。他们不再青睐当年标准的“硅谷式创业模式”,而是决意将“由小做大”的创业方式进行到底。
创业从给别人帮忙开始
去年7月毕业于北京农学院的北京姑娘于洋现在有着三重身份:花店股东、保洁公司老总、物业公司绿化主管。这三束“光环”集合在一个年仅23岁的女孩身上,“小时候就跟着父母做生意,和爸妈练过摊,干过很多挺苦的事。”成长在生意人家的于洋说,自己创业只是“顺其自然”,因为从小脑子里就有这么一根“弦”。
曾经一个人跑去进货,一个人照看店铺,一个人做小买卖,因为有了家庭的影响,于洋创业的念头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地滋长着。大学学习园林设计的于洋,每个寒暑假绝不闲着,不是跑东跑西联系业务,就是琢磨着做点事情。一次偶然的机会,于洋在早市发现花店生意很火爆,就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给花店义务打工,学习花店的运营。“我是带着目的去的,在打工期间,我把花店的进货渠道、如何养活花草都学会了,再加上自己所学的知识,我觉得是时候自己出手了。”去年3月份,于洋联系上了在深圳的表姐,决定在深圳先开一家花店。办执照、选店址、筹资金、挑员工、谈项目,于洋一点点地进行摸索,经过一段时间的奔波,花店在她的管理下走入了正轨。没过多久,她就把深圳的花店交给了表姐,自己又跑回北京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
打工激发二次创业灵感
去年7月,和许多大学毕业生一样,于洋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不想靠着父母,还是希望自己能找份稳定的工作。”于洋说,尽管是专科生出身,但她非常顺利地就找到了一份很满意的工作,连她自己也有点不敢相信。“记得当时同来应聘的有一个研究生、三个本科生,还有一个男士工作经验相当丰富,就我的学历最低,但是最终这家物业公司选择了我。”于洋说,这得益于自己上大学时的累积和面试时的细节处理。当天面试,公司要求每人手写一份简历,由于大学时学设计经常练字,再加上面试时带上了自己的设计作品,于洋的表现让公司的领导印象很深。第二天,于洋就接到了被录取的电话。
进入这家物业公司后,于洋身上创业的细胞又开始活跃起来。作为绿化主管,于洋看到了公司内保洁部门这个项目的商机。“绿化和保洁是分不开的,我自己是学园林规划出身,而保洁这一行又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干嘛不自己全揽下来呢?”经过4个月的摸底、调研和深思熟虑之后,于洋决定开一家保洁公司来承包她所在物业公司的业务。原本不支持她开店的父亲,看见女儿的坚持和信心,便支持她开了这家名为“北京永春保洁服务有限公司”的企业。
身兼数职休息只想睡大觉
现在于洋的保洁公司有60多名员工,一些员工暗地里称呼她为“于大拿。”“公司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我一个人扛着,上到找项目,下到哪儿卖的保洁产品便宜,我都要亲自去做。”于洋告诉记者,经营这个公司最大的难处不在于资金,也不在于自己多辛苦,而是经常会遇到“信任危机。”“我的保洁公司员工都是从社会上招的,基本没有受过什么教育,”让于洋挠头的是,一些员工有时做错事或者闯了祸都不能“实话实说”,而是经常和她耍小聪明。渐渐地,于洋悟出了一套自己的处事哲学。“遇到什么人,就用什么技巧来对付。”于洋笑着说,自己是公司里年龄最小的,但很多员工都怕她,“尤其平时我去检查,有些人都会躲着我。”言谈举止中给自己树立起来的威信让于洋得了个“于大拿”的称号。
身兼数职经常令于洋疲惫不堪。“我很少有时间出去玩或者像其他女孩子那样逛街购物,一到休息我就想睡觉。”于洋告诉记者,有段时间,她想干脆辞掉物业公司的工作,踏踏实实地经营自己的公司。“但一想到物业公司的领导很器重我,再加上目前我还在积累经验的阶段,我就想咬咬牙,我还年轻,吃点苦也是应该的。”
最欠缺的是人际关系
把创业当成乐趣的于洋认为创业是一种经验的积淀,是一种丰富自己的过程,并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我不赞同为了创业去创业,找不到工作,没出路就去创业,这样不好。有没有经验,有没有积累,周围的人能不能给你指导和方向,还有自己所处的环境,这些都是想要去创业的大学生们应该提前想到的。”于洋表示,有想法是值得鼓励的,大学生们对自己有信心,不要怕困难,多和有经验的人交流。并不断丰富自己,让自己学到真正的东西,然后再办一些事情。“有十足的把握再做,不要盲目,毕竟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尽管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公司,但于洋称自己只能算个敢创业的人。她说,自己离成功还有很远。创业的道路对于于洋来说并不是一帆风顺,由于家庭关系,于洋没有感到资金上的压力。对于她来讲,最大的障碍就是人际关系网的建立。“不管是和别人谈项目,还是解决业主纠纷,都需要去和别人沟通。而我现在的人脉并不丰富,还差得很远,所以现在最急需做的就是建立自己的关系网,为自己的事业奠定基础。”
“小本生意”成主流模式
清华创业科技园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初中关村创业潮确实吸引了大批希望创业的大学生,但像李想、茅侃侃式的创业难度系数相当的高,基本上成功率不足一成,而成功的案例中真正可以做得不错的,也就三四成。“没有钱,有人给你;没有CEO,有人帮你找;不懂兼并收购,有人帮你做。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创意并实施。”这是标准的硅谷式的创业模式。然而,这种创业模式起点很高,除了要有很好的创意,还要有一个有竞争力的团队。这并不是说创业者需要是个全才或者团队中有多少天才,但是,把握全局的能力、敏锐的判断力、面对困难和压力的忍耐力以及永不放弃坚持到底的决心,对于创业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可以说,目前满足这些条件的大学生少之又少,况且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风险投资商的资本大幅度缩水,使得创业者获得风险投资的机会更少,政府除了一些免税政策,真正能够在创业起步阶段帮助大学生的措施还不多,而所谓的免税,在公司还没有打到第一桶金的时候,并没有更多的实际意义。”这位负责人透露,目前已经创业的公司都在进行收缩运作,虽然不至于“苦苦支撑”,但也有些“捉襟见肘”。
北京大学生创业联盟负责人王宏认为,大学生创业中最不能逾越的障碍就是资金。因为资金缺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由小做大”的创业方式被更多的有意创业的大学生采纳。这种方式往往先凭借家里的少量资金,先做一点小生意,如卖衣服、卖小饰品、卖花等,逐渐积累资本,等有了一定积累,可以进一步投资成立公司,扩展其他业务,如培训、餐饮、家政、服务、维修等。这种创业模式凭借的并不是创意,而是运作。这种方式对资本的需求量低,往往借助家长、朋友就能解决,同时没有什么技术难度,很容易入手,对于大学生来说显然更加可行。但是,要在已经成熟的市场中插足,就必然要求创业者有更强的市场运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在创业这条路上,能吃苦、肯奋斗是少不了的,不管采取什么模式,都没有捷径可走。
党晓晖 J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