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农民日报]农村改变着他们:大学生村官们的别样人生

时间:2008-05-10 作者:作者: 王腾飞 来源:农学院 浏览:

 

  又是一年毕业到,无数的大学生开始涌向人才市场推销自己。在很多人为择业、就业而四处奔忙之时,有这样一批大学生却在基层农村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5 月5 ,在北京农学院大礼堂内,30 位于2006年奔赴北京市延庆县各乡镇的优秀村官助理聚集一堂接受表彰,并向母校、向社会交上了他们两年工作的成绩单。

  “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带来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

           融入农村第一步:成为村里的一份子

20067月,农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张超到延庆县刘斌堡乡小观头村担任村主任助理。作为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张超不免心有顾虑:生活上能不能适应,能否和农民沟通顺畅,自己的想法能不能顺利实施?这也是很多大学生村官一开始所担忧的。

但是,乡亲们的热情和纯朴深深地感染了我。走在村里,遇到的每一位乡亲都会热情地和张超打招呼、嘘寒问暖,并拉他去家里吃饭,这让张超倍感温暖,也让他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信心。而挨家挨户的走访调研,成为许多村官上任后的必修课。和老乡唠唠家常,问问他们家里的情况、种地的情况,既联络感情,又熟悉了情况,也了解了他们的需求是什么。

很多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之余和村民们打成一片,热心为群众排忧解难。一起下地劳动、一起包装蔬菜,把村民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而村民也把他们当成了自家的孩子。很多大学生村官骄傲地说,我们已经成了村里的一份子。

脚踏实地:农民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

2006年开始,北京农学院共有180多位大学生分三批奔赴延庆县各个乡镇就任村官助理。所学专业不尽相同,工作职位也各有分工,但他们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了各自所长。

在大榆树镇上辛庄村工作的罗昊,结合本村的生态结构和地理位置,将村正中央一条30多米深的垃圾沟设计成了健身公园。法学专业的刘庆在王顺沟村党任党支部书记助理,他利用所学专业帮助解决村中纠纷,为村民起草各类合同协议。工商管理专业的姜浩则手把手地培训村民学电脑、掌握会计软件。

只要真正从农民的需要出发,为他们服好务,就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在延庆县香营乡当村官的马炳超,在去年的村委换届选举中当选为村里的支部副书记,成为首个进入村领导班子的大学生村官,赢得村民的信任比职位本身更让她感到兴奋。她刚到任,就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为村里做了今后三至五年的发展规划,还多次回母校求教老师,检测本村的土壤性质,试种草莓等经济效益见效快的作物。每到冬天,她都会通过村里的广播,叮嘱生火取暖的村民注意预防煤气中毒;她还收集了全村村民的手机号,把农业科技信息随时发送到大家的手机上。

     大施拳脚:100名专家顾问提供智慧锦囊

王贺在他工作所在地——康庄镇三街村已是小有名气,他带领乡亲们种植七彩红薯,让当地的农民获益颇丰。

种玉米每亩地仅收入五六百元,而种七彩红薯每亩能收四五千斤,一斤能卖两元多,减去成本也至少收入数千元。王贺把账细细地算给乡亲们听,他还向村民们拍了胸脯:你只要种了,就是扔在那里不管,任草长、任虫咬,一亩地至少也要产两千斤。

能让这个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敢拍胸脯打保票的,则是他身后的专家顾问团。农学院组织学校教师中的精英力量组成专家顾问团,将各位专家的联系方式和专长汇编成小册子发放到大学生村官手中,24小时全天候提供生物科学、农业技术方面的智力和技术支持。几年来,专家顾问团还多次深入大学生村官所在农村,帮他们解决实际难题。

康庄镇缺水,王贺在咨询过村官顾问团的专家后,决定改种耐旱性强的红薯,农业推广专 家陈学珍 教授向他推荐了母校多年实验研究取得的新成果七彩红薯,并送给他300株试验用苗。已经80多岁的 王寒 教授经常下来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并陪同王贺去全国各地采购优质薯苗。

有了专家顾问团作后盾,我就敢放心大胆地干了。” 2007年,在王贺的奔走下,全镇试种48亩并喜获丰收,种植户亩均收益超过2000元,是往年种植玉米所获收益的4倍多。今年,康庄镇将七彩甘薯的试种面积扩大到200亩,并将其列为镇政府主抓的重点工程。

      信心满怀:把村里的产业做成自己的事业

在延庆县永宁镇西山沟村任职的胡一萍,被当地的百姓亲切地称为葫芦妹,正是她用金点子把村里的葫芦变成了致富的宝贝。

胡一萍就任后了解到村里有400多年种葫芦的历史,人人有一手旋葫芦条的绝活,但村民大都是自吃自种,没有挖掘出更大的价值。胡一萍觉得,这葫芦里有好多可以卖,她向村两委干部谈了自己的想法,并发动大家在房前屋后、空闲地都种上了葫芦,村里的主干道上架起了 350长的葫芦长廊。为给葫芦找销路,她积极联系媒体,由《每日农经》、《致富经》先后报道了葫芦村的故事,吸引来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和客户,葫芦条也由原来的10元卖出了25元的好价格。为了提高葫芦的科技含量和市场认可度,胡一萍积极协助村两委申请了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认证。她还做起了产业化文章,并依托优美的环境推出了葫芦宴,搞起了民俗旅游,开辟了村民致富的新途径。

下一步,胡一萍有着更多的打算。她想给西山沟村的葫芦注册一个地理标志,由一村一品变成一镇一业,形成规模效应,打造精品农业,叫响京郊葫芦第一村。胡一萍说:三年任期满了之后,我还会留在那里,我要把村里的产业做成自己的事业!

和胡一萍有着同样想法的还有王贺,除了继续在博客上推销自己的七彩红薯,他还打算开一个网站继续推广。作为自己的第一次创业,他还打算成立一个七彩红薯产销公司,扩大种植规模,并从红薯中提炼酒精、淀粉等副产品,在深加工上做大文章。他希望政府能出台一些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的优惠政策,建立一个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鼓励村官们在基层创业。

 两年的村官生活,让他们对工作、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大学生村官就要充当三种角色,张超给自己做了这样的定位——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员、法律政策知识的宣传员及乡镇政府和村里的联络员。农民对大学生有很高的期待,在工作中会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远远不够。面对有问题来讨教的乡亲们,在大榆树镇任职的罗昊不得不抓紧机会随时充电。

    如今,这些大学生村官助理们提起村镇两级的工作已是耳熟能详、侃侃而谈,很多人还不失时机地向大家推荐起他们村里的苹果、草莓、葫芦……他们改变着农村,农村也改变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