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中国县域经济报]王贺:认准方向一直走下去

时间:2008-04-28 作者:见习记者 牛福莲 来源:农学院 浏览:

                       

“大学生村官”王贺现在不是很乐意接受媒体的采访。除了因为曾有报纸将他略胖的身材形容为“身材单薄”外,他还有其他顾虑:“被媒体越抬越高,万一失败,我怎么收场?”

王贺,2006年毕业于北京农学院政法系法学专业,当年3月到北京延庆县康庄镇三街村任村主任助理。上任后不久,王贺便开始在三街村党支部书记家 16 平方米 的小菜园试种“七彩甘薯”。2007年,在王贺的奔走下,全镇试种“七彩甘薯”48亩并喜获丰收,种植户亩均收益超过2000元,是往年种植玉米所获收益的4倍多。今年,康庄镇将“七彩甘薯”的试种面积扩大到200亩,并将其列为镇政府主抓的重点工程。

“农村没什么不好”

记者:你家也是北京的,毕业后为何选择做“村官”呢?

王贺:我家是密云农村的,我觉得农村没什么不好,人际关系简单,空气环境也好,城里人还抢着到郊外买房子呢。国家给我们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也不错,和在其他单位上班没有多大区别,我们只管放开手脚去干事,干好农村工作,同样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记者:你们是被随机分到各村的吗?

王贺:不是,是按所学专业分的。我的专业是法学,分到三街村,是因为镇里惟一的商业街就在我们村,老百姓由农民变成经营者后,经常会遇到法律问题,我就负责宣传和解释一下,顺便当个“法律顾问”。我现在常帮他们写合同、协议什么的,不管是村里,还是镇政府,我是随叫随到。

回母校取经

记者:你是学法学的,怎么想起要种甘薯呢?

王贺:刚来村里一个月的时候,我对这里的土质、种植情况摸了一下底,发现这里种的大多是玉米,效益不高。我回母校找到研究大田作物的 陈学珍 教授,她说像我们村这种土质最适合种“七彩甘薯”。这是一种新兴作物,效益非常可观。

记者:于是,你就一炮打响了?

王贺:2006年“五一”,我抱着15多公斤重的种苗箱,坐了5个小时的车,从密云回到村里。村支书把他家门前长 8 、宽 2 的小菜园给我种“七彩甘薯。”没想到,当年10月, 16 平方米 菜地里产出的“七彩甘薯”有50多公斤。照此推算,“七彩甘薯”亩产量可达到 2000 公斤 ,而玉米亩产只有 600 公斤 左右,且“七彩甘薯”目前的价格是玉米的4倍多。我就给镇党委副书记贺利写了一个报告,建议在全镇推广种植“七彩甘薯”。

记者:镇领导态度如何呢?

王贺:相当支持。去年,全镇推广种植48亩,二街村村民张建军在自家葡萄地里套种,搞立体种植,两亩葡萄地产了5000多公斤。大家看着花花绿绿的甘薯觉得很新鲜,还没出地头就卖光了。除去送人的1/3,还收入9000多元呢!今年他打算继续种。现在村里其他人对此也都很感兴趣,大家跃跃欲试。

做大后有压力

记者:看到自己的工作有进展,是不是很有成就感?

王贺:说句心里话,压力挺大的。我当初并没有想到会搞这么大。以前种植量小,技术指导、销售等可以尽在掌控。但现在规模这么大,万一卖不出去怎么办?万一雨水多,都烂了怎么办?或者碰上交通管制,运不出去,再或者受到外地甘薯的冲击,怎么办?是我鼓动老百姓种的,如果他们赔了,不找我找谁去?耽误他们一年收成不说,我的工作也干砸了,别想在这再干下去了。

记者:如果出了问题,你想过该怎么应对吗?

王贺:干事有风险,但不干也不成。把事情多往坏处想想,也利于防患于未然。我在网上开了博客,专门介绍和推销“七彩甘薯”,也通过网络做成了不少生意。现在见到同学或朋友,我都会让他们帮着卖。

“需要我,我就不走”

记者:如果3年任期内项目没搞完,你怎么办?

王贺:干事业不是三年一定能干完的,没准干了5年或者10年才出成绩,给“村官”的几条出路里,有续签合同这一条。只要这里还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干下去。我是个比较沉稳的人,不怕在一个地方呆好多年。

记者:近期有什么打算?

王贺:等全镇的甘薯种植达到千亩以上,有一定规模的时候,本地市场逐渐饱和,效益也会降低,所以,我已建议镇里考虑建个深加工厂,提取色素等有用物。

采访札记

王贺给人的印象是:话不多,内向,但肯干。他对自己的分析是:喜欢选准一个方向,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有村民曾和他开玩笑说,要给他找个本村姑娘,将他“吸收成本村人”。王贺说,农村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同样能干出成绩,只要康庄镇的甘薯产业还需要他,他就会一直在这里干下去。

http://www.xyshjj.cn/Article/xyjjbz/a1/200804/20080414102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