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学院著名育种专家金文林,在红小豆遗传基础及新品种选育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多年来,他和他的科研团队通过系统选育、杂交、原子能辐射处理技术相结合,育成了4个夏播优质红小豆京农系列品种,其蛋白质含量均超过25%以上,并具有高产、早熟、抗逆性强的特点,得到了国际红小豆专家和高端市场的高度认可。全国发表的小豆方面的研究论文85%以上出自于这个研究团队。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伦普
金
教授著的《小豆》一书中,金文林发表的论文被引用得最多,他也因此被日本同行誉为“中国小豆研究第一人”。金文林还构建了自育新品种的DNA指纹图谱,为保护我国小豆新品种权奠定了基础。
2007
年4月15日
,金文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年仅51岁。金文林英年早逝,引起全校师生的震惊和悲痛。中共北京农学院委员会作出关于开展向金文林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师生员工学习金文林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潜心钻研、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不断探索、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和心系“三农”、科技富农的服务精神。学校毕业生自发设立网络灵堂进行集体祭奠。校园里广泛传颂着金文林的故事。
领跑红小豆研究
“红小豆是我国的特产,其他国家的品种也是从我国引进的。当时没人将红小豆作为课题研究,那么,就让我来研究好了!”金文林曾这样讲述当初选择红小豆研究的初衷。看似轻描淡写的选择背后,其实有着更深层的意义。在全球种业竞争白热化的情势下,他要保持我国小豆研究在国际上的优势,让农民从中获得收益。
1991年,金文林申请了北京市的“红小豆京农2号新品种选育”项目,1993年培育出红小豆品种———京农2号。“京农2号”新品种的育成,使北京地区有了自主育成品种,实现了第一次小豆品种更换。也正是这个品种的育成激励着金文林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
金文林说:“育种的第一个目标是高产,第二个目标是在保持高产的基础上达到优质,第三个目标为高产优质抗病虫,第四个目标为耐旱。今后我们要培育一些抗旱少水的品种。”说这话时,他眼中充满了希望。
在育种方面,金文林总是细心地收集种子的性状信息。每天他很早就起床,细心观察小豆的生长情况,从干种子到种子膨胀、一叶期、二叶期、三叶期,他都会认真做图片记录,建种子档案,拍照片,对收集来的种子信息进行分析研究。
金文林有一句座右铭:“放下架子,提升境界,方能解小豆之谜;腾飞理想,静思章法,才可驾科海之舟。”道出他从事科研工作的感悟。
与金文林共事多年的雷广军深情地回忆起1995年6月小豆播种的一天,金文林带领同事和学生来到试验田准备播种。可是,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收种子肯定来不及了。金文林看了看天,坚定地对大家说:“等着吧,等雨停了,咱们再接着播。”于是,大伙儿浑身湿透站在雨中,撑起防湿布将种子覆盖了起来。大家都被金文林的执着精神所鼓舞着、感动着。
辛勤耕耘换来硕果累累。近年来,金文林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北京市星火科技二等奖等多项奖励;他自己也被授予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
“我能做到的,就是使农民增收”
“小豆在国内销售利润少,而出口既可以为国家创汇,又有很大的利润空间。我们的出口国家主要是日本,面对日本对农药的84项严格检查,要想顺利过关,我们就要在质量上高人一筹。”金文林说。
为保证出口小豆的竞争力,金文林征求了日本厂家的意见起草并实施了《绿色食品小豆Q/FSKDH001-2002》、《绿色食品小豆生产技术规范Q/FSKDH002-2002》两部企业标准,这是国内外企业中第一部小豆生产标准。2003年他又建议并起草了《优质小豆生产技术综合标准》北京市地方标准,已由北京市技术质量监督局对外发布。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公布,为我国在国际红小豆技术质量标准领域赢得了话语权。
小豆是一个“小作物”,但通过金文林孜孜不倦的努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做出了大文章。他提出“科技(源头支撑)+龙头企业(策划经营)+农户(管理培训)+基地(协调生产)+标准化(过程保证)+出口商(产品消纳)”产供销一条龙唱主角服务的模式,并协助北京凯达恒业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在房山区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数万亩绿色食品小豆生产示范基地。房山区出口小豆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003年被列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
如今,“京农系列号”红小豆新品种不仅在北京郊区县,而且在河北、山西等省份的种植结构调整中都发挥了很大作用,推广应用面积累计2.
5
万公顷
。尤其在绿化带、幼林果树和玉米中推广应用小豆立体种植技术,使农民获经济效益高达1.45亿元以上,带动了近两万农民致富。其产品全部出口日本,为国家挣来了外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金文林说:“我所能做的事情很有限,最实在的就是利用好的品种,帮助农民创收,帮农民搭好通往小康之路的金桥。”
割舍不下的小豆情
从医院病床边摆放的书籍、笔记本电脑和厚厚的实验数据中,我们看到,在病重期间,金文林牵挂的依旧是他的小豆研究,忙碌的依然是他的小豆课题。他是多么不情愿离开自己所钟爱的小豆研究事业啊!
金文林的最后一位研究生孟玲回忆起去年小豆收获季节,病重的金文林突然出现在了试验田里:“那一幕,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天,我正在自己分的地里干活儿,老远看见一辆出租车过来。当时心里纳闷:难道是
金
老师?他不是去看病了吗?车门一开,果然是他。原来医院医生‘十一’期间放假,他在医院呆不住,自己就打车回来了。一下车,他就过来问我,豆子收得怎么样?他一边观察收获情况,一边用手紧紧捂着疼痛的地方。我问
金
老师,您怎么回来了?
金
老师轻轻地说了一句:‘我不放心。就想看看,这样心里踏实。’他看完我这块地,又要去别的同学地里看看,手一直捂着疼痛的地方。
金
老师平时特别坚强,那一次,他肯定是忍受着巨大的疼痛来试验田的……”
现在正上大三的王佩然同学说:“有一次,我们在大田里收集资料,无意中掉下一颗小豆,金教师发现了,他弯下腰拾了起来,放在车里。”
也许只有对种子怀有深厚感情的人才能如此珍惜,也只有这样视工作为生命的科研工作者才能做出不凡的成绩。金文林的事迹,激励着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继续勇攀高峰。(《农民日报》2007年6月29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