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乡村讲堂》农业的多功能性

时间:2021-03-16 作者: 来源:乡村讲堂 浏览: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农业基础地位的牢固是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国际竞争中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应该说我们的广大农民朋友与农业朝夕相伴,看到的、听到的、说到的,都是与农业有关,农业就是他们的立身之本。您对农业真正了解多少?或者您会问,我了解那么多,究竟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呢?我想说的是,这其中的作用和意义非常重大。更深入地去了解农业,你才能更深入地去开发它、利用它,为自己甚至是为整个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但是我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博大精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说的完的。今天的节目我们先来了解其中的一个话题,就是农业的多功能性。我们接下来要连线的专家是北京农学院管理学博士农业经济学教授邓蓉。

主讲嘉宾

北京农学院管理学博士农业经济学教授邓蓉

邓老师您看提到农业的多功能性,顾名思义,我觉得应该就是农业有多种功能,对吧?从更为专业的角度来说,我们怎么样去理解农业的多功能性呢?这种概念的提出又是在什么时候呢?

农业的多功能性,它其实是伴随着农业生产和发展,其实是同时存在的。但是被人们主观的认识到、注意到这件事情是近些年的事情。农业多功能性的一个概念,最早提出应该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人提出的稻米文化,在当时全世界我们有一个全球化的浪潮,日本的本国国内的稻米的价格要比国际市场高很多,这个时候就有国际压力,促使日本开放国内的稻米市场。对日本的政府来讲,他就面临一个问题,一旦开放了稻米市场之后,因为国际市场的价格比国内市场价格低的太多,这样一下就会把他们本国的所有生产水稻的一些稻农全部都冲垮了,他们都要破产,产品没有办法卖。这个背景之下日本的专家、学者他们就开始在考虑怎么样保护本国的稻米产业。因为我们很多国际组织、联合国的一些机构都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所以他们就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角度着手来挖掘日本的稻米文化。也就是说他们日本的这些专家们认为,日本的水稻种植跟日本的国家得很多传统的文化、稻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说他们开放了稻米市场之后,它们本国的这些种稻的农民都破产了之后,稻米产业不存在了,相伴而生的稻米文化也就不存在了。所以他们就以这种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提出了关于水稻生产的文化的保护功能,从这个时候开始大家就开始关注农业之外的,比如说农业的文化功能,还有其他的一些功能这一部分。

邓老师,您看您刚才解释的关于日本的稻米文化,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关于农业的这种多功能性,实际上就是从这件事情开始广泛的引起了关注。

对的,就是从这个时候很多学者专家就开始关注就是农业除了生产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不断的挖掘,其实就发现了农业呢它除了生产功能之外,不仅仅是保护传统文化的功能,还有很多生态的功能、教育的功能、社会的功能等等。

您说从这之后,我们整个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农业的多功能性,最初引起重视的是哪一个组织呢?

就是粮农组织,1999年的9月他们开了一次会,这个会的主题就是说国际农业和土地的多功能性,这就是会议的主题。在这个会上就提出了人类的所有的活动它都是具有多功能的,除了你既希望那个目标之外,它还附加很多功能,同时可以满足社会的很多方面的需求,比如我们说农业生产,它是全球最古老的一个产业,也是人类开始运作的这么一个产业,它经营的历史很长,所以它其实附载的这种社会的功能、文化的功能,方方面面其实就更多。

刚才您提到了,我们的农业具有经济功能、环境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从字面上来说的话,可能大概大家都能够有一些了解,但是如果说真正的去深入的了解,或者说深入的去弄清楚含义背后的一些深层的意思,可能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去解释,在这也要请教请教您这几个功能,能不能给大家深入的解释一下,如果能够结合我们农业当中一些相关的案例,帮助大家去理解,那是更好。

我简单说一下,我们习惯上总是认为农业生产粮食,其实我们说生产粮食是农业的众多功能里边当然是最重要的一个功能,除了生产粮食之外,我们说的生态功能、环境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还有其他的一些社会功能,其实都是存在的,比如我们从生态功能简单的说一下吧,现在大家都很重视环境,不希望一刮风就黄沙漫天,都是希望空气每天都很清新。在我们北京附近,像我们北京的西北方向的张家口地区,它传统上就种植越冬的冬小麦。后来由于有一段时间这比较旱,水资源比较缺,所以当地就减少了冬小麦的种植面积,减少冬小麦种植面积,可能达到了节约水的目的。但是在冬天的时候,因为土地上面没有作物作为一种植被覆盖起来,所以在刮风的时候扬沙又开始增加,风沙变得比较大。像张家口地区刚好在北京的西北方向,北京的上风口,它当地的沙尘就朝着北京方向不断的吹,我们说风沙的一线,它的那个生态环境其实就都变得不好了。后来当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开始主观的去引导农民,冬季还是在扩大冬小麦的种植面积,通过这样的农耕的一个调整,最终使当地的土地在冬天都种上了冬小麦,植被的覆盖面积越来越大。这样最终就是风沙状况有了很大的好转,大家能够体会到的,环境就变好了,这个其实就是我们说科学合理的农耕,它其实是可以使环境变得更加宜人,更加向着人们期望的那个方向去发展,这是一个小例子。

我们刚才举的河北张家口和长三角地区的,我想在西北地区,这种环境可能更加脆弱的地方,可能也有这样的一些非常显而易见的案例,对吗?

像在宁夏、甘肃一带的,他们的耕作环境的,我们一些农业的专家也在不断研究探索,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像西北地区以前他们冬季,现在可以种冬小麦,因为我们的品种慢慢的改进了,种冬小麦的它的耐寒程度高了,所以就可以向北推进了。在早些年没有这么多品种的时候,他当地主要是种那种一季的玉米,到秋天收获之后,土地就是裸露着,这样当地到秋冬季节,风沙、扬尘非常大。针对这个情况,所以也是很多农业的专家、学者,他们都在探索,一方面就是鼓励当地的这些农民能够种一些比如说越冬的油菜、越冬的冬小麦,这样使土壤有一个覆盖,这样就可以非常显着地去减少当地风沙的这个状况。再一点,就是说在一些没有办法种冬小麦和越冬油菜的地方,引导这些当地的农户秋天收获了之后,把秸秆覆盖在农田上,不要把秸秆从农田里拉走。通过这样的一种比较好的耕作方式,实际上也是等于人为的用秸秆来把土地覆盖了,通过这种农耕的行为,同样也可以减少冬季扬沙的状况。而且在春天要春耕的时候,把这个秸秆再搂起来,把这个土地裸露出来,这个时候大家又发现了一个非常意外的效果,就是其实土壤的墒情就变好了,它的含水量是比较高的。因为有覆盖,水分的蒸发就变少了,这样也有利于春耕。所以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良性的这种农耕的方式,它可以对生态、对气候都有非常好的影响。

邓老师,我们刚才讲到了它的生态功能、康养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我们了解了农业的这种多功能性之后,在实际的生产生活当中,它究竟会推动我们接下来的一些农事的开展也好,或者说社会的进步也好,到底能够发挥一些什么样的实际效果呢?

至少是两个方面吧,一个方面通过我们关于农业多功能性的宣传,让社会大众能够更多的了解农业,更多的感应我们从事农业的人,他们的这些不容易、艰辛,包括认识农业,承载的不仅仅是生产粮食这么一点点事情,他承载了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我们青少年的教育等等功能,这样其实就提升了全社会对于农业的认知的程度,有助于大家都重视农业,尊重农民,这个是一块。再一点大家可能也都知道,中国至今为止的乡村还没有城市那么富裕,城乡还是有差别的,在这个背景之下,其实政府需要投资农业和乡村多倾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我们总要寻找一些依据,对于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可以为我们找到各个层级的政府,在扶持农业发展的时候的一些科学的依据,比如我们总是说农业是弱质的,柔弱的弱,质量的质,是弱质的这么一个产业,为什么它弱质?因为农业本身它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它是要依赖于自然的在大地上去耕作。农田就是我们的车间,不像有房子,有屋顶,风吹日晒,所有的自然灾害对农业都会有影响。所以这个就带来农业经营的不稳定。这种不稳定就要靠我们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后来保障农民的收入,维系农业的持续的经营,所以这就是一块。再有一点,因为我们农业的主要的产品是人们的食品,粮食这一块,粮食产品,当然它又跟一般商品不一样,因为任何一个社会都要保障所有的人都能够买得起粮食,所以粮食的价格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是要被控制的,都是不能无限制上涨的。当你涨到一定程度,一部分低收入的人买不起粮食了,那我们说这个社会不是一个最好的社会,好的社会要保障所有低收入的人同样都可以获得它,需要那部分粮食。

您刚才是从农业的弱质性这方面来提到的,它是我们政府制定扶持农业政策的一个起因,因为农业有一个弱质性。它和我们今天探讨的农业的多功能性又有什么样的内在的联系呢?

就像我们说保障所有的农业经营,因为农民也是经营者,他们也是需要盈利的,但是农业又承担了保障所有人都能吃饱饭的功能,这个功能就不仅仅是农业的生产功能,而是农业的社会功能。这个社会功能它其实体现的更多的是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因为农业承担了这样的一个社会功能,而这部分的社会功能大家都共享了,但是农民他没办法借助于商品获得他应有的回报,这中间就有一个落差。农业的一些功能是可以借助于商品的销售去实现它的价值的。农业的多种功能里边还有若干种功能,它其实是生态功能,他是没办法通过产品的销售来获得他那部分补偿的。所以当它多功能性里边的一部分价值被社会共享的时候,这部分价值就需要政府来补贴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