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载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任务和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再次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党委重视”是办好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保障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办好高校思政课,关键在于高校党委重视不重视。高校党委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和造就一批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能够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只有把思政课改革创新作为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程,才能真正把立德树人、铸魂育人落实到办学治校的全过程。高校党委要加强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政治领导,坚持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切实增强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交出思政课改革创新优异答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政治标准”作为思政课建设的首要标准、根本标准,在涉及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方向、原则、立场等重大问题上,旗帜鲜明、态度明确,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课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思政课改革创新“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的内涵要义和实践要求,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不断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质量和水平,以“坐不住”的责任感、“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使命感抓严抓实抓细思政课建设,切实将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坚定信念和信心转化为实际行动、实在效果。
“适应需求”是办好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抓手
新的历史方位以及青年大学生群体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价值追求,对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思政课能否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
思政课要适应新时代特征和现实需求。既注重“内容为王”,又突出“现实需求”;既注重“价值塑造”,又突出“问题导向”。思政课中只有源源不断地融入现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的鲜活要素,才能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大思政课不仅仅是课堂空间的拓展和延伸,更重要的是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紧密结合与深度融合,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课堂灌输和现实启发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五百年运动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新中国七十多年发展史和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史,为我们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大思政课”空间和平台,提供了丰富的、鲜活的“大思政课”现实素材和案例;伟大建党精神、冬奥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所蕴含的丰富的时代内涵、鲜红的时代印记、精彩的时代故事、深刻的时代道理,既构成了丰富的时代大课堂,也为现实中的思政小课堂提供了鲜活素材。我们要努力让学生在切身体验和现实感悟中,弄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深刻道理。
思政课要适应青年大学生成长与发展需求。思政课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一课”,只有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相适应、与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与追求同频共振,才能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思政课要突出现实关切和问题导向,积极回应青年大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痛点问题,为学生答现实之疑、解思想之惑。另外,思政课要适应青年大学生需求,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推动思政课传统教学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努力使思政课有情有趣、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效果良好”是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标准
思政课改革创新无论怎么改、改什么,归根结底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育人实效。
思政课建设要有个“好机制”。高校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是思政课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始终把思政课建设抓在手上、担在肩上、落到行动上,凝聚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强大合力,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形成校内党群组织和行政机构协同、互动、高效的思政课建设和保障体系,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讲思政课、听思政课、评思政课常态化机制,构建领导评、专家评、同行评、学生评的全方位评价体系,打造全校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要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意义,从顶层设计、规划发展、条件建设、资源支撑等方面优先保障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意义,在方向凝练、平台打造、队伍建设、影响力提升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或重点支持。
思政课建设要有支“好队伍”。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同样,高质量、效果好的思政课各有各的内涵和特点,但都离不开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育人者要先受教育。思政课教师想教会学生什么、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具备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具备较强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素养,旗帜鲜明讲政治,大事面前不糊涂,始终把“政治要强”作为第一标准,自觉加强政治锤炼,提升政治素养。要站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高度讲好所承担的“关键课程”,真学、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思政课建设要体现“好效果”。思政课是否真正发挥了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重要作用,能否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归根到底在于思政课的质量和效果。思政课的“好效果”既有短期效果,也有长远效果。短期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校期间对思政课的认可度、认同度、满意度,具体表现为思政课堂的“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等具体指标;而长期效果则体现在青年大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勇毅前进、成长成才的全过程,评判的标准在于其是否真正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政课“好效果”既需要一朝一夕、一举一动的努力,更需要我们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着眼长远,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高校党委要切实担负起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政治责任、主体责任,牢记和践行总书记嘱托和党中央要求,理直气壮地把思政课办好、办强,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能堪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
(作者系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22/0601/c117092-32436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