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光明网】面向新时代首都发展需求 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时间:2023-10-25 作者:靳晓熙 来源:光明网 浏览:

立足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首都高校担负重要使命。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主阵地,北京高校要着力提升人才培养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努力培养一批政治素质好、专业素养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对标新时代首都发展战略定位,把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

党中央赋予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进入新时代,首都北京与党和国家的使命更加紧密相连,首都功能作用愈发凸显。北京高校要准确把握新时代首都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精准描绘“核心素养”,为人才培养明确定位、把准方向、立好标杆。

1.政治素质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首都是国家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京举办主场外交、重大活动将更加频繁,对首都大学生政治引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青年大学生唯有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坚信中国道路、坚守价值追求、坚定文化自信,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才能顺利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托。

2.专业素养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对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化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实现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新的课题。比如,从食品行业来看,首都市民更加注重高品质生活方式,营养与健康食品成为新趋势,食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趋势明显,智能化生产将成为主流。这些变化趋势都需要行业人才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

3.实践能力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历来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核心内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北京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力量,也是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重要支撑。高校作为学生从“学校”到“岗位”的连接点,必须让学生的能力素养和岗位需求尽量地实现“无缝衔接”。教育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主动应用于服务行业产业发展,自主解决日常生活与自身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着力于应对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挑战,建强立德树人的基层堡垒

面对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教育的规模、布局、结构、质量还不完全适应首都城市发展变化的节奏,还不完全适应“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需要;教育深度支撑首都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贡献力不够,教育的人才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成科技创新优势;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教育现代化目标还存在差距,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仍需完善。高校必须直面这些机遇和挑战,主动超前探索,寻求破题路径。

高校党组织要切实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顶层设计和引领推动,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要瞄准高素质复合型优秀人才缺口,突出思想政治引领,主动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院系结合学科和专业特色,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促进学科专业提前布局、动态调整,提高人才培养的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书写好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这篇大文章。

创新党建引领人才培养路径,产教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

产教融合作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联动的有效路径,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也将成为提升高等教育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贡献力和支撑力的重要引擎。高校要强化党建引领,积极转变传统办学观念和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主动面向、融入和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1.构建产教融合新体制机制。体制机制是管基础、管长远的根本所在。激发高素质人才培养活力和质量,归根结底要靠体制机制创新,强化顶层设计。高校党组织要把牢办学方向,抓住产业集群化与科技需求综合化的现实需求,构筑学科交叉平台,在学科建设上形成比较优势,优化调整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要搭建校企联学共建平台,通过理论联学、资源共享、合作攻关等举措,推动形成“企业出题、学校答题”的常态化良性发展机制。要出台相关政策,明晰学校、二级学院及职能部门在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中的责权利关系,打通学校科技创新与产教融合发展“最后一公里”,激发校企合作开展科技创新服务工作的内生动力。

2.培育产教融合强师资团队。引进来、走出去,推动师资双向培养。通过设立企业导师、客座教授、校外指导教师等形式,柔性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产业精英、行业专家、能工巧匠等高级人才作为高校兼职教师队伍;通过在校外设立教授工作站、联合实验室等实践平台,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资源开发、教育教学改革等工作,联合指导学生,推动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项目申报、技术研发、成果转化。

3.打造产教融合精品课堂。推动学科专业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产学研用合作,通过设置跨学科的课程模块,引导学生关注行业热点、产业难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统筹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用好用活专业课程里的思政元素和“行走的大思政课”。比如,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自2008年起,每年举办大学生食品节,邀请院士、企业家讲授专业前沿知识,在大一新生中开展“食品人入行宣誓”活动,组织师生赴乡村振兴一线宣讲食品安全知识。挖掘实践育人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生产一线,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产业、锤炼意志、积累经验,打造实践育人精品大课堂。

(靳晓熙,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高级经济师)

https://share.gmw.cn/reader/2023-10/07/content_368755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