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中国社会科学报】奋力书写新时代农林院校哲学社会科学新篇章

时间:2024-12-30 作者: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 赵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浏览: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揭示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科学回答了事关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吹响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时代号角。

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要带头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自觉承担起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历史重任。对于高等农林院校来讲,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一重大形势判断,面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对知识、人才、科技的迫切需求,更应自觉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在农林领域的繁荣发展,不仅在“田间地头”躬耕实践、埋头苦干,还要不断从实践经验中提炼理论、丰富思想,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哲学社会科学对于“三农”发展意义重大

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任务更加繁重。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用五个“面对”、五个“如何”说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实中遇到的重大困难问题和繁重任务,用五个“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充分说明了哲学社会科学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农业与哲学社会科学有着不解之缘。纵观中国农业发展史,《齐民要术》等农书关于农业科学的发展记载有限,对于农业思想的阐释却十分鲜明,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而不是对立是中国农业思想的核心。有关自然和农业生产的思想,又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特有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所以中国的农业发展史更是一部文化发展史。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沉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中,凝结在无与伦比的唐诗宋词中,也淬炼在古代先哲的思想里。

新时代,“三农”问题的解决更加需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建设农业强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论述,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重要战略部署,勇于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党的“三农”理论实现了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创新发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实践中,取得成果的同时又存在着诸如农业结构调整不足、农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存在低俗文化和愚昧风俗等“三农”问题,迫切需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探索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措施。无论是追溯历史还是观照当下,对于农业来说,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农林院校应站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地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高等农林院校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成效明显

哲学社会科学与农业自然科学就像鸟的两翼、车的两轮,相辅相成,不可厚此薄彼,更不能相互割裂。新时代以来,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扎实推进,农林自然科学的稳步提升,农林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马克思主义学院整体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农林院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多个农林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省市重点建设马院,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重视应用研究,相继成立农村党建研究中心,注重围绕“农林”特色下功夫,将“红”的底色与农林院校“绿”的特色紧密结合,服务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主战场。重视人才培养,培育壮大思政课教师队伍,立足农林院校校史校情和行业背景,为农林学子讲授生态文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三农”发展等“绿色课程”,培育和打造具有农林特色、农林味道的思政课精品课程。充分发挥乡村振兴“大思政课”的作用,为农村不断培养和输送大量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农林人才。

学科建设凸显特色、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农林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不断聚焦,紧密围绕“三农”问题,紧紧把握“三农”发展,大力推进农村党建、乡村振兴、乡村治理、城乡融合发展等特色学科和特色方向建设,推进“新农科”建设,着力构建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持续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高水平理论文章和学术专著,有力扩大了农林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力。农林院校师生积极投身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乡村振兴研究院,探索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的特色模式,政策解读、提供咨询、开展培训、技术帮扶,并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开展理论研究,丰富党的“三农”理论,成效显著。

智库建设力度增强,学术氛围日益浓厚。农林院校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中,主动提高站位,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推进具有农林特色的智库建设,致力于对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重大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咨询。积极举办农林业各类发展论坛、高水平年会、高端学术论坛,成立农林院校协同发展,广泛深入研讨交流,产生良好学术影响,为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贡献农林院校智慧。同时还进一步加强农林院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发展,为更多学术成果的产生搭建沟通交流平台。

新时代高等农林院校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中大有可为

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农林高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十分有利的发展形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完善与不断发展,为我们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根本保证和强大理论武器;新中国成立75周年、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新时代10多年来的历史性变革和伟大成就,特别是“三农”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形成的一系列宝贵经验,为我们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和实践基础。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使命、新要求,作为高等农林院校,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以育人育才为中心,进一步加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构思,与农林院校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始终保持强烈的“三农”问题意识和服务“三农”的宗旨意识。要结合自身发展基础和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或振兴计划,以建设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农林特色、与学校发展定位相适应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体系为目标,实现哲学社会科学与农林自然学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不仅要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更要注重效果导向、结果导向,以胸怀“党之大计”“国之大者”的责任和使命,以强有力组织领导和实施保障,奋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要以体系构建为主线,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不断创新和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既要深入推进学科分类发展,又要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既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要聚焦问题,力争重点突破,全面提升高等农林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整体实力和水平。要以现实和生产实践中“三农”领域和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目标,大力推进新农科、新文科协同发展,推动现代农林等自然科学学科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研究潜力的学科群,加强对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研究,切实发挥好“智囊团”“思想库”“人才库”重要作用,加快推进理论与实践成果转化应用,为农林院校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发展和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

要提升话语体系创新能力,推进学术话语的大众传播。对于农林院校来说,在传播媒介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各自特点,针对不同的传播内容选择合适的传播形式。在传播内容方面,农林院校要对科普工作进行前瞻性思考,科普是学术话语大众传播的典型应用,农林院校在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和研究领域与大众生活契合度最高,目前是开展科普工作的“最佳候选”。同时,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对于农耕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农林院校又是“中坚力量”。科普和农耕文化,最能体现中国特色,也是强化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突破口,做好科普工作和农耕文化的传承将是农林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创新的主攻方向。

“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作为农林高校,要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强农兴农时代使命,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深入研究、阐释和解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培根铸魂作用,努力为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建设教育强国和农业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https://epaper.csstoday.net/epaper/read.do?m=i&iid=6998&eid=50559&sid=234221&idate=12_2024-12-30_A01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