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中国科学报】四海十年:科技缔结“花缘”

时间:2014-10-08 作者: 来源: 浏览:

 

    秋天是到四海来看花的好季节。

    站在观景台上往下看,一片姹紫嫣红,黄的是万寿菊,红的是一串红,紫的是兰花鼠尾草……沁人的花香随着淡淡的秋风袭来。

    四海镇位于北京市延庆县,有着“四季花海”之称。在赏花的途中,不断有装载着一盆盆鲜花的货车从身旁驶过,而这些花大多将被运到北京城区,在国庆节来临之时,扮靓首都市容。

    如果往前推10年,四海的田里种的应该是玉米、小麦和各种各样的大田作物。10年,四海变成了美丽的花园小镇,节假日期间吸引万余家庭游览。

    这样的变身和北京农学院专家的支持分不开。

    花木之乡的花缘

    四海与花的缘分,要从十余年前开始。

    2001年左右,北京农学院几位花卉专家发现四海气候宜人,昼夜温差大,十分适宜种植花卉。因此,2002年,北京农学院联合市县林业局与四海镇合作种植百合,并建成北京市最大的百合种球繁育基地。

    百合种植的成功,让他们萌发了为四海打造“花木之乡”的发展思路。第一步则是建设野生花卉资源圃。

    农学院教授赵祥云用了一个“跑”字来形容当时的记忆。为了掌握四海镇的整体情况,赵祥云几乎跑遍了四海镇的每一寸土地,查看地形、检测土壤、观察水源情况,最终解决了资源圃选址问题。

    地址选好了,收集和保存适宜当地花卉产业需求的各类露地花卉种质资源便成了建设资源圃的重要任务。

    农学院的专家将这个过程称为“寻宝”。赵祥云和农学院的另外几位专家—王文和、王树栋带着村民整日在山林里“晃悠”。在他们的火眼金睛下,很多百姓常见的“杂草野花”都被当成宝贝从山上挖了回来,仅收集到的当地野生花卉就达二十多种。

经过3年的辛苦付出,60亩资源圃终于建了起来。“收集有宿根花卉50种,引种的宿根花卉20种、球根花卉百合30种,引种玫瑰品种4种,收集北京野生蔷薇等当地野生花卉20余种。”如今说起这些花,专家们还如数家珍,“那可真是百花争艳”。

    手把手教技术

    花卉资源圃建成了,但是种植户没有技术也不行。专家们开始手把手地传道授业解惑。

    “农民没有技术,只用土方法种花是行不通的,我们要给他们"点花成金"的"金手指"。”从育苗、上盆、管理、除虫等各个环节,王文和等人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给当地农民讲解。

    每周,王文和至少要去一趟四海镇。赶上天气不好,有时一趟要走上两三个小时。“当时条件确实艰苦,但既然做了就一定要坚持,当地花卉产业发展需要我们,花农致富也需要我们,多苦多累都得坚持。”

    而对于一些当时来不及解决的问题或无法马上解决的问题,赵祥云则会记在心里,回到学校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同事,下一次去四海时再把问题的解决办法教给花农。

    在农学院和当地农民的努力下,四海镇的花卉产业迅速发展,很多技术人员及花农都成为了“土专家”。

    现任四海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的史怀国,从20岁出头的时候参加工作,就一直跟着王文和等人在花卉栽培繁育和科研方面摸爬滚打,经过了10多年的积累,如今在当地农民眼中他就是四海的“花卉专家”。

    专家教授们的悉心指导和辛苦付出,花农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走在四海的村落里,花农们会热情地和这些专家们打招呼,并纷纷把他们“抢”回家,让专家到自己家里吃饭。

    用科技来护花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四海镇花卉产业一片欣欣向荣,但也随之出现了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花卉种植结构单一,品种逐渐老化,病虫害频发等。

    农学院的专家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12年开始,北京农学院在四海镇建立了“北京农学院延庆县四海镇农业科技综合服务试验站”。该试验站的主要任务就是针对四海主导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瓶颈问题,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科研协作攻关和推广服务。

    万寿菊是四海花卉产业的第一主打产业,种植面积达3000亩。但是,由于连作以及沟域内特殊的气候条件,四海万寿菊近年来病害频发,严重影响产量及景观效果。

    成立农业综合服务试验站后,农学院教授张克中和刘正坪带领万寿菊研究小组,寻找万寿菊病害发生的原因,研究防治对策。经过两年多的科学研究和试验示范,四海万寿菊9月病害发生率由2013年的87.2%降至2014年的8.3%。

    作为四海花卉产业的第二主打产业,四海茶菊种植面积约1650亩。在田里,吸一吸鼻子,便可以闻到菊香阵阵。然而,由于茶菊多年采用扦插繁殖,部分村落多年连作,植株积累了较多病毒,植株变矮、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北京农学院组培中心姬谦龙教授于2012起不断给四海种植专业合作社繁育茶菊脱毒种苗,保证了四海优质茶菊种苗的可持续供应,为四海茶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保证。

                                          《中国科学报》 (2014-09-30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