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中外企业文化】党委书记郑文堂:教学对接实践 研发支撑发展

时间:2014-07-03 作者: 来源: 浏览:

 

教学对接实践   研发支撑发展

——访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郑文堂

文/本刊记者 姚咏梅

记者:郑书记好,请您介绍一下北京农学院的概况。

郑文堂:北京农学院已经走过了58年的历程。建院初期,我们的教授曾七上太行山,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放到了广袤的大地上,形成了北农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独特的教学方式。长期以来,我们继承发扬这个优良传统,注重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为北京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因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曾为我校题词:“把论文写在京郊大地上,把成果凝结在农民的收获里。”

我们非常重视学院建设与农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发展的趋势相衔接,凝练出一批特色鲜明、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学科和学科群,搭建起一个多层次的、学科交叉的科技创新平台。目前,科技创新工作一改过去单兵作战的局面,已经组建起44个创新团队,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科研能力。近两年来,已有2人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16人入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其中1人担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这标志着学校的科研工作已经融入北京市农业产业发展的主战场。

近五年来,学校共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95项,项目涉及作物、园艺、兽医、林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生物工程、植物保护、畜牧、农业资源与环境、法学等领域。学校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33项。学校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记者:北京农学院在教学方式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郑文堂:我们在教学上讲究“动起来”。比如课堂上讲到某种植物,老师就会带着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找到这种植物后再讲解它的名称、属性和特征。有时考试也采取这种方式,老师带着学生在校园里走一圈,随手一指某种植物,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它的名称、生长习性、分布地区等问题,就要被扣分了。讲动物课时就更有意思,学生可以从学院“认领”动物,负责照料它的日常饮食,并将数据记录下来。讲葡萄酒酿造时,老师就把学生带进葡萄种植园和葡萄酒厂,学生们不但亲眼看到整个工艺流程,还能亲手参与生产实践。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们学到的都是“活”知识。

2013年,学校还推行了“互动式”教学,要求每堂课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时间不能低于30%。前不久,我们又出台了“创业六条”,将教学与学生创业挂上了钩。学校为学生的创业项目配备专业教师,免费为创业项目提供2年的办公用房,凡到科技园创业的学生还能获得5万元以下的配套资金。另外,学生的创业时间可以作为参加实践教育的时间,并计入实践学分。

记者:在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方面,学校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郑文堂: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培养都市型现代农林人才,我们建成了以百亩市场、千亩农场、万亩林场为构架的大学科技园,为学校推进“3+1”(3年理论教学+1年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我们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分成四步:第—,以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平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理论课程相关的关键技术实验实践,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第二,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各学科科研实验室为平台,开展科研训练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第三,以科技园为平台,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和创新实践,放手让学生大胆去练,学会掌握专业关键技能;第四,学生到科技园的入园企业实习,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锻炼才干。

记者:这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郑文堂:总体来看,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实现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以前学生毕业后“只会说不会干”的现象得到了初步扭转。今年5月20日,第一家学生自主创业的“蘑食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张,主要经营的产品有蛹虫草、蘑菇盆栽、灵芝布丁、双耳润肺汤等。公司负责人王寿南同学说:“创业是我们追逐梦想的一种态度。创业的过程曲折艰辛,但收获满满。”

近两年,我校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的作品有50%以上获奖,获奖率超过北京市高校的平均水平;我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被授予“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称号。跟踪调查表明,我校毕业生适应能力强,独立工作能力突出。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北京市首农集团、北京市顺鑫农业集团等50多家单位年年上门来招聘毕业生。

记者: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北京农学院是怎样做的?

郑文堂:2012年9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农村工作委员会、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农业局签署协议共建北京农学院,开始了学校与政府部门和相关行业的紧密深入合作。学校以都市农业研究院、新农村研究基地等为平台,开展相关研究,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为重点,通过联合研发、提供技术支持、培训技术人才、共同成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等方式,促进了涉农企业发展和学校自身的发展。

近两年,学校先后与北京生泰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中兽药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北京德清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蛋品安全生产与加工北京市工程技术中心,与北京雷力公司合作成立了生态环保型海藻活性物质应用技术北京市工程技术中心。学校研发的禽用保健型中兽药技术、“天然洁蛋”生产技术等新技术已在企业中得以转化,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撑。学校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转化,切实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学校与延庆、门头沟、密云等京郊区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送技术下乡、培训技术人员等方式,把先进的理念和实用技术推广到基层一线,初步形成了以专家、农户及村官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了由高到低的“传帮带”式的农村人才培养链条,有效推动了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记者:北京农学院的未来将是一个什么样子?

郑文堂:我们的愿景,就是在2021年建校65周年的时候,基本建成一个特色鲜明、高水平的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特色鲜明,就是在学科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精、人有我新。高水平,就是专业高水平、师资高水平、实验平台和实验基地高水平。我们要围绕农林科学、农林技术、农林工程,进行多方面探索,创建办学新模式。北京农学院将继续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为京郊农村发展、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