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现代教育报】大学教授新技术惠农20年

时间:2014-05-29 作者: 来源: 浏览:

 

随着京郊农村规模化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每年产生了超过10亿吨的畜禽粪污。如果不能及时消纳,会对农村居住环境、土壤乃至本市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北京农学院教授刘克锋和他的研究团队便承担起消纳、加工利用这数十亿吨粪污的重任。这项工作,刘克锋研究团队一干就是二十年。

京郊养牛大镇6年“大变样”

近日,当记者来到延庆县养牛大镇旧县镇时,占地800亩的养殖小区里,几乎闻不到牛粪味儿,走在村子里,院落里、街道上也看不到牛粪的踪迹。更让人惊讶的是,走进有机肥厂大院里,也不是想象中的臭气熏天,闻到的只是发酵后产生的微微的酸腐味儿。

在加工车间,一台翻抛机正将料池中混合的猪、牛、鸡、鸭粪污进行加工处理,经过这道工序后,原本臭气熏天的粪污已摇身一变,成为城里人追捧的纯天然绿色农作物的有机肥料。

而这种粪污处理工艺技术和加工设备,正是刘克锋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独创的成果。“我们自主研发的粪污堆肥过程中污染控制技术,可使95%以上的臭味儿物质脱除。”刘克锋向记者介绍,“我们除技术能实现污染物钝化或降解,排除了粪污引发土壤、农作物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的隐患。”

而在6年前,旧县镇却是另一番景象。大地巨龙蚯蚓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马永存告诉记者,“大街小巷都是牛粪,晴天臭气熏天、蚊蝇乱飞,一下雨,粪汤到处流,根本没处下脚。”

新技术换来养殖区碧水蓝天

经过多方打探,马永存找到刘克锋,想让他们帮助解决牛粪污染问题,刘克锋欣然答应了。

第一次走进大柏老村,刘克锋印象十分深刻。“去的时候是冬天,那天风大,一进村,只见漫天飞着黄色的粉末,远看还以为是尘土黄沙,走近了才发现是牛粪末,打开车门一张嘴,先吸了一嘴牛粪末。”

在刘克锋教授的技术指导和帮扶下,当地决定办一个有机肥厂来加工处理村里每年产生的大量粪污。厂子就建在大柏老村800亩养殖小区旁边,建厂初期,刘克锋和他的团队成员着实辛苦了一番。

由于不同粪便的成分差别较大,生产有机肥时添加的菌剂、发酵时的温度参数都需要重新摸索和测试。于是,团队成员便从多处牛粪取样,“村里满处找不着新鲜牛粪,我就拿一大铁锹,蹲在牛屁股后边等着,眼巴巴地等着牛排便,好不容易接一锹冒着热气的牛粪,就抓紧去做实验。” 回忆起那时的情形,团队成员王红利仍记忆犹新。

经过两年的试验,村里养殖产生的全部牛粪都有了“用武之地”,附近一些村子的村民也都把自家的牛粪送到厂里来。在刘克锋团队的指导下,当地的养殖业由此走上了小循环产业发展的道路。

二十年来,刘克锋带领他的研究团队结合北京市养殖猪、牛、鸡、鸭多的特点,先后攻克了猪、牛、羊、鸡、鸭等畜禽粪污技术处理难题,他们研发的高温堆肥和干法厌氧发酵成套技术,促进了循环农业的发展,为京郊养殖区恢复了一片碧水蓝天。

□文/本报记者 苏金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