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京卫视《北京您早》节目播出了我校落实《京校十条》情况。专题采访了我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赵波教授和王慧敏校长。
文字报道:
在以往传统体制下,教师在成果转化、身份支撑、资金支持等等方面存在较多障碍,有创新资源难以有效释放活力。日前北京市出台的《京校十条》,在体制、机制上为科技人员创业“松绑”,有效地让中关村地区的创业活力进一步迸发。赵波从大学起就专门研究甘薯脱毒技术,曾经获得过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但是很由于以往的政策规定教师不能兼职做企业,获奖的技术一直无法产业化,导致周围的农户只能去购买进口的脱毒甘薯苗。思来想去,赵波最终借用别人的名字成立公司,自己做大股东,把书本上的技术成功产业化,每年为农民生产300万株无毒甘薯苗。
北京农学院推广副教授赵波回忆到,“当时还是偷偷摸摸的,不敢说出去,以为这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
为了提升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北京市出台“京校十条”,明确提出“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参与科技创业和成果转化,并将对科技人员参与成果产业化的奖励比例从20%提升到70%”,赵波所在的北京农学院也推出配套的“创业六条”,将科技人员在兼职中进行的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工作,作为其职称评定的依据之一。得到和个消息,赵波马上成立了新公司,自己做法人,从“地下”转为“地上”,光明正大的为农户生产甘薯脱毒苗。
赵波副教授说:“它对这种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动还是非常大的,鼓励老师们把自己的东西服务于社会,不像原来似的,注册公司非常费劲,这样能省很多事。”
北京农学院院长王慧敏:“通过这项措施,带动教师的科研能力,从而带动我们人才培养的定位的实现。”
……
《京校十条》的推出,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审批权、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方式等多个方面推进了体制机制改革,帮助拥有自主技术的在校教师和学生创业,使政策更加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更加符合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
北京市教委委员黄侃:“《京校十条》的颁布将有力的推进首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