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2日,冬至刚过,北京进入寒冬,北京农学院科技综合楼里却是一番忙碌的景象。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北京农学院研发试验服务基地、北京农学院技术转移中心、首都农产品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农学院大学科技园的同志们正在忙碌地筹备着一场主题为“创生态循环典型机制,建农业安全服务体系,打造“北农云”科技转化服务模式”——京冀百家重点实验室进千家企业对接服务交流活动。
不到八点,从北京、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前来参会的企业就陆续到达会场,八点半,线上腾讯会议室准时开放,北京市科委、河北省科技厅、承德市科技局以及河北地区部分企业也陆续进入线上会议室。
9点,校办产业处处长、技术转移中心主任乔富强作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宣布活动正式开始。副校长张铁强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张铁强表示:学校历来重视研发服务基地建设,着重在科技服务机构管理、科技资源开放、平台运营等方面发力,支持京津冀农业企业发展。通过此次对接活动,希望能进一步促进北京农学院实验研发服务基地与各科研机构、领域中心、工作站和需求企业之间的有效对接、深度合作、实现合作共赢。
北京市科委科技服务业与文化科技处李建玲调研员和河北省科技厅资源配置管理处张建红调研员分别介绍了当地的科技资源服务情况及配套支持政策,并着重介绍了京冀创新券互兑支持河北农业小微企业发展政策,表示未来希望加强地区之间的科技服务互动,共同推进我国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北京市科委条件平台管理部刘罡老师介绍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及京津冀协调相关政策;承德科技局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科孙守武科长介绍了承德技术企业需求及承德市技术成果落地相关政策;学校科学技术处谢远红副处长从科研机构、仪器设备、科研成果、科研人员等方面全面介绍了我校科研发展情况,并从高精尖产业资源梳理、功能平台建设、创新券项目等方面介绍了基地建设情况。
本次活动立足京冀,以“创生态循环典型机制,建农业安全服务体系,打造“北农云”科技转化服务模式”为主题,邀请了我校科研平台的六位项目负责人进行最新科研成果路演对接。
农业农村部华北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高程达教授介绍了“生态桥”项目构建的生态循环农业策略和模式,该项目是集成优化农林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为平谷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搭建了坚实的生态桥,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农业应用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陈青君教授就“生态桥”项目中工程关键技术桃树枝源食用菌栽培模式进行了介绍,通过以桃枝木屑开展食用菌栽培,发展林下食用菌,生产优质食用菌产品,菇渣再回归农田,解决了平谷区桃树枝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了技术成果落地,实质性地提升了废弃物的利用,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农产品有害微生物及农残安全检测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孙运金副教授介绍了等离子体在农业育种、杀菌等方面的应用、等离子体五个系列的产品以及现取得的专利成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应用于食品包装、清洗杀菌、除农药及毒素残留等加工环节中,能有效减少传统杀菌带来的水、电等能耗损失问题,延长了食品及农产品的保藏日期。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该杀菌技术是一种前景广阔的新型、绿色、健康且使用便利的应用技术。
北京农学院首都农产品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赵春雷副院长介绍了农安云-数字农安信用服务平台,该平台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服务为核心定位,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服务体系,让消费者深度参入质量监督,奠定信用与效益的直接转化基础。以产品信用为核心,赋能电商、直播、等各类销售渠道,建立产品、数据互联互通的供应链体系,在为消费者把农产品安全关的同时助力产品销售,形成了可持续的合作新模式。
农业农村部华北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石生伟老师介绍了基质产业研究院主要运用特殊发酵工艺对废弃粉煤灰进行基质化处理和利用,建立立体绿化基质生产基地,保障北京密云水库的入库水质,为京津冀区域生态涵养、海绵城市建设和都市型现代化农业提供再生资源。
北京农学院智慧乡村与智慧农业联合实验室段长青老师从数字乡村政策背景、数字农业、数字乡村旅游、数字乡村治理、数字乡村专委会等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数字化促进农业、农企的发展,并将该科技成果成功落地于昌平区南口镇,以数字化结合各项具体业务,带领村级应用,确保数字乡村的实用性和生命力,在垃圾分类、疫情防控、山区防洪等多方面取得一定成效。该成果加快推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了乡村振兴。
路演结束后,生态桥项目团队与张家口市宣化区利康富硒畜牧有限公司、“农安云”服务平台与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协会达成合作意向,并在会上签订了实质性合作协议。
本次活动一共对接20家小微企业,涉及农业种植、养殖、冷链加工、运输、农产品检测、农业保险及投资等众多领域。在需求对接环节,各实验室负责人与参会企业代表就科技需求进行深入交流,实验室负责人对企业需求进行详细解答,并互换联系方式,以便加强后期的交流合作。
此次对接交流会参活动线下线上参会100余人,为各地区工作站、科研机构和企业搭建了需求对接平台,通过线下线上互动,充分挖掘合作机会,推动京冀及各地区科技区域合作,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