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在平谷区峪口镇坨头寺村的一间陶艺工坊里,经济管理学院“绿野扶苏”实践团的同学们,正在上一堂别开生面的“陶瓷手工课”。
“工坊里面所有的工艺品全部是手工制作的,别看他们个头不大,但每一件作品都经历了拉坯、雕刻、上釉等多道工序,由于是手工制作,在制陶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设计不同的样式,让自己的手工作品独具特色。”专业制陶师杨阿姨向同学们详细介绍着。
听了杨阿姨的介绍,同学们一个个摩拳擦掌,在专业指导下亲手体验了制陶工艺的全过程。
“杨阿姨,你说咱们的手工陶艺产品这么好,可不可以跟当地农产品相结合,制作一些诸如大桃、核桃这类的工艺品,结合网络直播平台为咱们坨头寺村引流增收呢?”


听了同学们的建议,杨阿姨也来了兴致:“如果可以直播宣传的话,那可太好了,但是我们这里没有直播设备呀!” “没关系杨阿姨,现在是自媒体时代,只要有手机,有支架,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启直播。”实践团学生打消了杨阿姨的顾虑。
说干就干,同学们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地架起直播设备,连接直播平台,设计直播环节和直播脚本,开始了驻村服务后的第一次带货直播。


“快来看朋友们,现在正在制作的是坨头寺村的特色陶艺品,只需要你走进这个村落,就可以与这些美轮美奂的手工产品邂逅喔。”在陶艺制作的过程中,直播弹幕也开始了互动。“同学加油!”“制作过程看上去真有意思呀!”伴随着互动的进行,直播的热度也不断增长。
回到驻地后,同学们结合一天的制陶和直播经历,最终确定了以村集体公众号为主要平台,以vlog短视频加直播带货为主要产出和营销手段,开展特色陶艺和特色农产品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新路径。
根据明确好的方向,之后的几天同学们开始了对平谷大桃优农甄选的直播现场参观学习以及对村内农业生产者的采访调研,同时多次与村庄内特色民宿的经营者进行深入交流。同学们不畏风雨,不辞辛苦,一家家一户户地走访。“大爷咱这片地收成怎么样?”“咱们一般都是采取什么方式卖的呀?”“咱们民宿一般都是哪些地方的客人来预订?”在汇总调研结果的基础上,实践团系统梳理了村庄农业生产的现状。
在指导教师吴曈的带领下,实践团多次与村委会委员、村民代表展开座谈交流。同学们结合调研信息和直播情况,从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多个角度对当地特色休闲农业的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目前,实践团已经完成2场直播,制作6条中长时间视频及十余条短视频,走访农户数十家,为坨头寺村的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按下“快捷键”并提供新思路。实践团将持续推动村内新媒体公众号及直播带货平台的建设,打造村内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并将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与经验带回校园,积极传播乡村振兴的理念与成果,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助力新时代首都发展贡献北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