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期间,北京农学院的学生蔡雨真和她的父亲各尽其才,为盛会贡献心力。“冬奥会颁奖礼服‘唐花飞雪’帽子上的绒花是我爸爸做的,”蔡雨真骄傲地说,“而我,则是一片冬奥‘小雪花’。”
蔡雨真是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她的父亲蔡志伟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绒鸟绒花第六代传承人,冬奥会颁奖礼服“唐花飞雪”呢毡帽上的绒花就出自他之手。
北京绒花历史悠久,蔡志伟制作绒花已经20余年,双手留下来厚厚的茧子,被他戏称为“荣誉徽章”。北京冬奥会开幕前,他做了一幅名为《喜上眉梢》的绒鸟(绒花)作品,这幅画饱含了他对冬奥的祝福,希望中国运动员在冬奥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每一朵绒花都倾注着爸爸和他的制作团队的心血,也体现着他们为冬奥贡献力量的澎湃激情。”蔡雨真介绍,为了做好颁奖礼服上的绒花,更好地呈现设计师的理念和整套礼服的独特美感,父亲在染色等工艺细节上进行了多次尝试。“爸爸用传统手工艺妆点颁奖礼服,让世界看到传承三百多年的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魅力,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我很受触动。”
蔡志伟的行动激励着蔡雨真,她在心中默默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方式为冬奥贡献“00后”力量。经过层层选拔,她如愿成为一名冬奥会、冬残奥会首都机场注册岗位志愿者,每天和伙伴们一起热情用心地服务每一位抵京的涉奥人员。
今年是她第一次离家过年,父母鼓励她全力以赴完成好志愿服务工作,姥爷也跟她介绍了自己的难忘经历。“人生中特别的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我1959年参加了第一届全运会团体操表演,那一年我12岁,见到了毛主席,现在仍记忆犹新。你在20岁时参加冬奥会志愿服务,多年后回想起来,一定会觉得这段经历非常珍贵。”
进入闭环后,她和父母经常视频通话,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工作。母亲告诉她一个与奥运有关的小趣事,“妈妈说,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公布时,爸爸抱着还没满月的我,在家里激动地蹦了起来,差点把我摔了。全家谁也没有想到,当年的小婴儿会有机会亲身参与到冬奥会的服务工作中。”
作为一名冬残奥会志愿者,每天要面对不同的人群,需要付出更多耐心和爱心。在残奥会上岗的第一天,一位涉奥人员拿着注册卡来到蔡雨真的面前,由于卡要升级,无法在机场完成注册,蔡雨真便用英语向她解释,对方却没有任何回应,只是指了指耳朵。蔡雨真马上意识到她是一位听障人士,立刻找来笔纸,把想说的写了下来。看到志愿者手写的解释,对方点了点头,竖起了大拇指,蔡雨真悬着的心一下子落地了。
眼下,志愿服务还在持续中,带着家人们的鼓励,蔡雨真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圆满完成冬残奥会的服务工作。“能够和父亲一起成为北京冬奥会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这样的经历让我倍感骄傲。”
记者:任洁 通讯员 张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