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坚持科技创新驱动 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学校“十四五”以来科技创新工作综述

时间:2023-12-19 作者:科学技术处 宣传部 来源:科学技术处 宣传部 浏览:

累计到账经费1.7亿元、各类创新平台达27个、发布“揭榜挂帅”榜单55个、获省部级奖项19项、授权专利241件、建设教授工作站40个、科技小院20个、博士农场16个……一个个跃动的数字,映照出近年来学校稳重而坚定的科技创新脚步。

“十四五”以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校紧密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落实市属高校分类发展改革决策部署,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强化政产学研协同,为都市农林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夯实基础,为乡村振兴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  成果产出丰硕

“十四五”以来,学校累计到账经费1.7亿元,承担国家级项目37项,省部级82项。学校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非呼吸跃变型果实成熟的信号转导机制及品质调控”,立项经费283万元,持续在果实成熟和品质改善方向开展深入、系统创新性研究,推动园艺学科领域前沿取得新突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项,同比增长59%,其中,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同比增长111%,青年科技人才日渐成为学校科技创新主力军。首次牵头组织并获批立项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畜禽新品种培育与现代牧场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城郊都市区现代牧场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总经费50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2000万元,实现了学校在国家重大项目上的历史性突破。

学校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奖项19项,SCI收录论文295篇,其中,影响因子10以上的论文16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在绿色健康养殖、优异种质资源创新等领域取得研究新进展。获得授权专利241件,有效充实学校创新研发技术库,为后续产业化应用提供基础保障。

培育玉米、海棠、丁香、百合等植物新品种19个,为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优良品种资源。制定国内首个“即食鲜切果蔬加工卫生规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填补行业空白,为鲜切蔬菜行业高标准、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建立种质资源育繁推一体化推进体系,自主培育的青贮玉米新品种在全国多地大面积示范推广,“北农青贮368”入选《2023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是特专型青贮玉米唯一入选品种。作为主要支撑单位参与《北京市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北京市奶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等政策文件的编制工作,参与起草的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建议多次得到中央和北京市领导批示,为首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贡献北农智慧。

创新平台都市农林特色日益凸显  精准对接现代农业产业需求

成功获批国家林业草原古树健康与古树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与品质控制重点实验室、“一带一路”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科技创新院,依托特色科研平台,学校承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宁夏科技厅“揭榜挂帅”应急保障项目,开展联合攻关,推动产业发展。承办国际国内高端学术论坛,提升学校学术影响力。学校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入园企业105家,园区企业总收入超过10亿元。北京市首家导盲犬培训基地在学校授牌落户并开班培训。目前,学校各类创新平台总数达到27个,为推进“都市农林学”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学校13人入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涉及设施蔬菜、家畜家禽等8个领域,有力推动北京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与大北农集团共建北方豆类研究中心,发挥学校种质资源优势开展豆类新品种培育工作;与海南九圣禾农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培育、推广青贮玉米新品种,加快生物育种技术创新,完善“育种、制种、用种”产业链,服务“种业之都”建设。76名教师成功入选北京市“千人进千企”专项行动产业特派员,5名教师获聘昌平区首批农业领域“科技副总”,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将学校科教智力资源与市场优势资源紧密结合,探索“现金+股权”转化模式,成功转化农安云-数字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服务平台。

大力服务乡村振兴  持续打造社会服务“北农样板”

参与农业中关村建设,申报创建博士农场16个,在京瓦中心建设外籍院士工作站1个。深化拓展校地合作,建设教授工作站40个、科技小院20个,通过引智兴业、引智育才、引智攻关,扶优做强“平谷大桃”“延庆葡萄”“怀柔板栗”“昌平苹果”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与河北承德、张家口等地深度合作,服务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坚持“一手抓消除薄弱,一手抓巩固提升”,承担首都16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帮扶任务。学校帮扶案例连续3届入选教育部精准帮扶典型项目,连续两届入选全球减贫最佳案例,3名教师被评为“北京市农村工作先进个人”。

发挥智库外脑作用,作为北京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专家指导团牵头单位,支撑平谷、顺义、通州、房山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协助平谷区、大兴区、密云区成功申报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并提供创建全过程咨询服务;深度参与房山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任务、昌平区国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以及昌平、平谷等区“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规划与建设工作。

大力开展乡村人才振兴培训,依托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承担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培训任务,深度对接北京市涉农区以及西藏、青海、广西、内蒙古、河南等区域人才培训需求,推出“乡村产业头雁”“耕耘者”“农业职业经理人”等培训项目,进一步擦亮“北农培训”品牌。

重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开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引导新入职教师快速成长;设立科技创新“火花”项目,激发青年教师创新思维,点燃“火花”变成“火苗”,促进科技成果产出;承办中国科协“秒聚青科·乡村振兴有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论坛,常态化举办青年学术沙龙,搭建跨界交流合作平台,鼓励青年人才向阳成长。“十四五”以来,15人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农业农村部神农领军英才、神农青年英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创新领军、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入选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深化有组织科研,率先实施“揭榜挂帅”,针对需求研制榜单,发布榜单累计55个,打破年龄资历限制,遴选“挂帅出征”的优秀专家团队。坚持“破五唯”与“立新标”并举,推行分类评价,实施成果代表作制度。着眼以行践学、以践促教,出台《北京农学院专任教师科技挂职管理办法》,引导广大专任教师踊跃投身乡村振兴和首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学校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在即,回望过去,学校交出了优异的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答卷;展望未来,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助力首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学校责无旁贷。全校上下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1956”战略部署,实施“创新驱动工程”,以国家战略和新时代首都发展为导向,以服务乡村振兴为主战场,大力加强有组织科研和社会服务,加快科研范式和社会服务组织模式变革,全面提升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质量,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北农方案”,为助力教育强国、农业强国、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北农力量”。

最新动态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