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道德篇|典故: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

时间:2023-11-07 作者: 来源: 浏览:

典故出处

上达奚舍人

(唐)孟郊

北山少日月,草木苦风霜。

贫士在重饮,食梅有酸肠。

万俗皆走圆,一身犹学方。

常恐众毁至,春叶成秋黄。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

暗室晓未及,幽行涕空行。

释义

《上达奚舍人》中的“舍人”是官职。在这首诗歌中,孟郊描述了自己的处境,期望能够得到“达奚舍人”的照顾。

“北山少日月,草木苦风霜”,作者居住在洛阳的北邙山,这里很幽深,日照很少照临,草木总是被风霜所摧残。

“贫士在重饮,食梅有酸肠”,重饮是《周易》的说法,象征困境。贫寒之士处于困境之中,只能拿山中之梅充饥,内心充满辛酸。

“万俗皆走圆,一身犹学方”世人都纷纷处事圆滑,但自己仍然坚持方正。“常恐众毁至,春叶成秋黄”,常常担心诋毁之词纷纷而至,自己就好像春天的树叶一样转眼成为秋天的枯黄。这八句描述了孟郊的处境。“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期望“达奚舍人”像高悬的镜子,公正、无私地照亮每一个角落。最后两句“暗室晓未及,幽行涕空行”和前面相呼应,再次描写自己的处境。

专家解读

2018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用唐诗,“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来高度评价周恩来的高尚人格。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孟郊的《上达奚舍人》。

孟郊的诗并不像李白,杜甫那么流行,一般人其实很少度孟郊的诗,大多只知道他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而《上达奚舍人》这一首诗是极不常见的一首诗,一般人根本不会读到这一首诗。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这两句,是总书记真正的心得,真正的见解,超越了一般人对于孟郊的认识,而且把这两句单独摘录出来赞美周总理,是非常确切、非常恰当的。

“大贤秉高鉴”,有要以镜为鉴,用更严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意思。

古人的镜子是铜镜,孟郊这里说的一个人反省自己,看自己有什么缺点,不只是拿一个铜镜来照自己,应该以史为镜、以人为镜,就是应该以历史人物为镜子。别人怎么会做得这么好呢?我为何不能和他一样呢?

中国古代有“公烛之下、不展家书”的古训,做官做人要有自己的清廉准则。

南宋诗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记载:李氏家族有一人为官廉洁,公私分明。一天,他正在烛光下办理公务,有人送来一封家书。他当即灭掉公家的蜡烛,点燃自家的蜡烛。因为在他看来,公与私之间不能越雷池半步。

微小如烛光,此吏都能做到公私财物之间泾渭分明,实在令人感叹。

蜡烛虽小,清白事大。

因为蜡烛是公家的,用公家的蜡烛只可以办公。要办自己的私事,要用自己的钱买蜡烛,不能用公款买来的蜡烛办自己的私事。

启示

在当下,“公烛之下,不展家书”的意义非常重大。

共产党人就应该有纯洁的理想和抱负,而不是只考虑到私人的利益,要尽力避免贪污腐败的现象发生。“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的“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周恩来同志一生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奔走,牵挂老百姓生活中的忧愁难处,他没有私光,他的光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鼓舞人们勇敢前行。

向周恩来同志学习,要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自觉接受监督,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拒腐蚀、永不沾,决不搞特权,决不以权谋私,做个一个堂堂正正的共产党人。

最新动态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