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北京农学院:全力培育乡村振兴人才 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时间:2020-11-25 作者:文/宣传部 来源: 浏览:

近年来,学校着眼于国家和北京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重大部署,结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北京“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特点,立足自身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全力培育乡村振兴人才,不断提升自身办学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

作为一所高等农林院校,北京农学院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力培养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理想信念,培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和科研应用人才,培训高素质乡村本土人才,努力传承好农耕文明,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三个“最美”,树立北农学子服务乡村振兴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作为一所农林院校,学校始终致力于培养学生学农爱农的理想情怀。近两年,更是加大力度,从三个“最美”出发,树立北农学子服务乡村振兴的理想信念。

打造“最美课堂”,讲好党和国家为乡村振兴规划的美好蓝图。开设以休闲农业、有机农业、乡村规划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振兴课程”,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专业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作用,做好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职业规划;打造“北农版”思政课堂,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论述纳入思政课程中,厚植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情怀;设立尚农大讲堂,邀请专家讲授乡村振兴讲座,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乡村振兴重大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学农情怀。

挖掘“最美榜样”,打好师生“厚德笃行、博学尚农”的精神底色。以“最美北农人”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深入挖掘和宣传好学校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教授团队和学生群体,讲好服务都市农业和乡村振兴的“最美北农人”故事,发挥榜样人物的价值引领,让师生榜样身上的“闪光点”上升为师生普遍认同的价值判断标准,该活动成为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课的一堂生动实践课。近三年,学校挖掘宣讲60余名师生榜样,这些师生榜样的敬业奉献、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精神成为师生推崇的价值标准,播撒在学生心灵深处,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学校的调查反馈显示,学生对服务乡村振兴师生榜样高度认同,希望成为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农林人才。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x0p7xXAhL35pDWdNrd8jJ522DPoxTj9VjCqjSjWosyCUSuLqlNucXmSvojC9GwGmGqSRV3NzjibeaibibKChFMmAw/640?wx_fmt=jpeg

组建“最美团队”,深入乡村开展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联系实际……通过自己思考、认识得出的结论,就会坚定不移。”学校在培养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理想情怀的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实践团,让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学习、思考,进而坚定服务乡村振兴的理想信念。如,组建的“温情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北农学子连续四年到丰宁满族自治县进行调研和学习,学生看到村民的贫困生活,切实认识自身所肩负的重任——为乡村振兴贡献微薄之力;开展的暑期创新农经行动计划,研究生围绕乡村特色产业培育、美丽乡村建设、休闲农业发展、特色农产品营销等方向深入京郊农村开展调查研究,通过深入农村、熟悉农业、了解农民,进一步坚定他们服务乡村振兴的决心。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x0p7xXAhL35pDWdNrd8jJ522DPoxTj9Vn0ySnBGwaibG5gInFSIyTJXbO5dL6dOhuu3sAj4A7wUgwEiauCMPthjA/640?wx_fmt=jpeg

两个“创新”,培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和科研应用人才。

近年来,学校明确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类别,明确了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研定位,经过对标乡村振兴的专业人才需求,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和科研应用人才。

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学校紧密围绕北京都市型现代农林业全产业链和新业态的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农科专业、做强新兴学科专业、提高非农近农专业对农科专业的协同支撑,建设了绿色种养殖、食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农林经济管理、智慧农业、乡村治理和农村区域发展等都市型农林业特色的31个本科专业,构建了一二三产融合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复合能力;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进而全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增加对乡村振兴所需专业人才的供给。

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育破解乡村振兴难题的科研应用人才。近年来,学校以解决乡村振兴难题为切入点,着力培育破解乡村振兴难题的科研应用人才。一是以解决乡村振兴实际难题为目的确定研究生科研选题,着力培养研究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如,学校文法与城乡发展学院研究生参与国家农业农村部门等单位开展的北京市作物种植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工作,对北京市11个涉农区进行各种农作物种植资源的普查工作,深入了解当前北京市栽培作物品种的分布情况,破解当前各种作物种植资源发展难题。目前,乡村治理指标体系、乡村振兴相关法律问题、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北京市村规民约指导意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第一书记在乡村振兴中作用、北京市乡村振兴规划政策风险评估、新型农民培训需求、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研究等课题已成为文法与城乡发展学院研究生的科研选题方向。二是组建教授带研究生的科研团队,着力解决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的难题,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应用能力。如,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两届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破解了密云石匣村甘薯储存窖的技术难题;三是以平谷、房山、承德等扶贫乡镇为阵地,开展持续的科研攻关,提升研究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科研能力。如,学校以房山蒲洼乡为阵地,集中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园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教授和研究生努力破解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产业兴旺等难题。

一种“模式”,全力打造高素质乡村本土人才的培训基地和农耕文明传承摇篮

学校立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立农村干部培训学院和耕读教育中心,探索形成特色的北农培训模式,全力打造高素质乡村本土人才的培训基地和传承农耕文明传承摇篮。

成立农村干部培训学院,全力打造高素质乡村本土人才的培训基地。学校于2017年成立农村干部培训学院,开展农村基层管理人才、农业技术人才能力提升培训工作。以培养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和优秀农村基层干部为重点,努力打造北农培训的良好品牌,开创北农社会服务工作新局面。经过探索,学校形成了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教育+专题内容培训+专项人才培训分层次的培训模式,形成了农业科技+乡村治理+基层党建+农业文化+参观考察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学员们纷纷评价,北农的培训课程内容站位高、培训方式接地气、理论实践相结合,真正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x0p7xXAhL35pDWdNrd8jJ522DPoxTj9VmQUFUiaErVVTiahpHCQNM82DialwGoGRJfNL0c1HQHLFFq9POAx82dPJA/640?wx_fmt=jpeg

成立耕读教育中心,全力打造农耕文明传承基地。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依托学科、师资等资源优势,成立北农耕读教育中心,以传承农耕文明为职责,承担北京市教委劳动教育任务。这是我校探索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机制,高等教育向义务教育倾斜的新举措,学校社会服务的新拓展的有效载体,更是从小培养学生知农、敬农、爱农情怀的重要途径。北农耕读教育中心经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23456”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凸显了农耕文明教育的劳动性、实践性、知识性、科学性、创新性、趣味性,实现了“接地气、接课本、接生活”的良好农耕文明教育生态。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x0p7xXAhL35pDWdNrd8jJ522DPoxTj9Vy07ibjE2fbb6dicdzF9gMJQGtG4f4A3gzyOmfz443vrh5QWOdErMDc1A/640?wx_fmt=jpeg

涌现出一批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师生榜样

近三年,学校通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深度参与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涌现出一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教授团队和学生群体,谱写出一曲曲服务乡村振兴的乐章,收获了科技兴农的丰硕成果,受到广泛认可。

我校78岁退休教授赵祥云几十年如一日投身于百合花育种和技术推广,多次自带干粮住在延庆张山营苗圃基地,她说:“百合种球国产化生产道路,任重道远。我会继续和我们团队年轻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将百合育种研究一代一代传下去。”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x0p7xXAhL35pDWdNrd8jJ522DPoxTj9VSRVAAwmegfQFIiaBt6gYPfSXmzxia36Y4k5PDXbthiaIscN9opWmIykrw/640?wx_fmt=jpeg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陈青君教授常年在学校与一线基地之间穿梭,围绕平谷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延庆“世园会”、河北科技扶贫等工作深入基层,在区域产业发展中为社会和企业推广实用新技术、新品种。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赵波教授持续进行甘薯技术推广工作,推广新品种,完成北京地区甘薯品种的更新换代;推广先进的育苗技术,提高了北京地区甘薯育苗技术水平。服务区域涵盖北京、天津、河北、新疆、河南、湖北等省市自治区。每年生产优良甘薯苗5000万株,形成了以物化成果带动技术服务的推广模式,促进了甘薯产业发展。

园林学院田晔林副教授利用相关研究项目的前期研究基础和科研成果,以河北丰宁县为试点,推广仿野生栽培中药材种植技术,示范林下繁育中药材种苗技术,为中医药事业提供优质中药材和中药材种苗,通过科技服务中药农业,真正帮助山区人民脱贫致富。

我校李志敏老师被市委组织部选派到延庆区深山腹地的一个低收入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两年的时间里,他带领村民种植金盏菊,并把金盏菊做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x0p7xXAhL35pDWdNrd8jJ522DPoxTj9VJ3obagglnC6GC21pHROytzvjNiaek6SnROomsibaurQPyThvM6GMEaFw/640?wx_fmt=jpeg

一批爱国奉献、踏实勤勉、博学创新、知农爱农、服务“三农”的都市型现代农林人才脱颖而出。学校毕业生的行业内就业率提升到现在的70%以上,尤其是本科涉农专业毕业生行业内就业平均比例达81.7%。我校毕业生在北京都市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等领域已成为重要的骨干力量,得到了北京市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如,扎根平谷区江米洞村的大学生村官龚双情,他用所学专业知识建设美丽乡村,成为北京市唯一一位既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又兼任村委会主任的“大学生村官”。

破解了一系列乡村振兴科技难题

学校聚焦乡村振兴需求,依托建立在京郊及河北、河南等多省份的教授工作站和“科技小院”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技术创新,破解乡村振兴科技难题。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以科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

破解了承德市凡西营粉煤灰库这一固体污染源的扬尘污染、转化再利用难题。我校刘克锋教授及团队,经过反复考察、研究,提出来采用屋顶绿化技术在库区表面种植红柳的方案,攻克了几十年常年寸草不生的难题,凡西营粉煤灰库由一片荒芜成为一片绿洲。刘克锋教授及团队还用工业废弃物、农林废弃物加工和生产有机无机再生基质,变废为宝,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海绵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x0p7xXAhL35pDWdNrd8jJ522DPoxTj9VykBCbNGibE1QvFhuwjqI5MmoJVhkJoBISjQPnKdoZX5BLL14s2Pr93g/640?wx_fmt=jpeg

解决了北京市密云区石匣村甘薯储存腐烂率高难题。徐践教授带领团队通过自主开发甘薯智能贮藏系统,使甘薯储存的坏果率从70%将至15%,切实保证了全村甘薯产业的良好发展,从而有效促进了全村的脱低致富。

破解了蒲洼深山区产业经济发展瓶颈。学校整合跨学科技术资源,形成综合技术服务团队,从山野菜,杂粮、蜂蜜等特色产品开发作为突破点,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持续壮大沟域经济,有效带动蒲洼乡村民致富。

在2020年公布的“2017-2019年度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表彰奖励的决定”中,蒋林树教授主持完成的“奶牛绿色无抗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穆祥教授主持完成的“中兽药防治畜禽细菌性疾病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姚允聪教授主持完成的“成龄低产果园提质增效技术研究与推广”、秦岭教授主持完成是“燕山板栗早熟品种和丰产优质生产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郭勇教授主持完成的“放养蛋鸡养殖与鸡蛋储运规范化配套技术示范推广”等科研成果纷纷获奖,这些成果破解了乡村振兴技术难题。

获得社会反馈的良好声誉

在农林人才培训上反馈良好。近三年,学校承接北京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农林科学院、市民政局、市妇联等北京市9个部门的培训任务,培训覆盖全市所有委办局、乡镇街道和80%以上的农村两委成员,成为全市农村干部人才、基层党建和农村双创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同时助力北京市扶贫和支援合作办开展对口支援,培训对口协作地区的河北、新疆、内蒙、西藏、河南、湖北、青海等8个省市地区的干部、致富带头人20余期,得到市委组织部、市农委、市扶贫支援办等委托单位的高度认可。

两年来,学校培训中小学劳动教育26期,接待学生156天,服务学校14个(2年28个),服务师生4800余人。2019年,学校被批准成为市级、区级初中生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资源单位,开设课程近30门次,接待学生近千人次。得到了市教委、石景山区教委、石景山区中学生的高度肯定,北京电视台《都市晚高峰》栏目及中国教育电视台《全国教育新闻联播》等多次对我校劳动教育进行专题报道。北京大学医学部等单位先后8次来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天津农学院、北京电子科技技术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等高校来校学习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