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小院”书写“大文章” 北农人在科技小院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时间:2025-05-01 作者:统战部 宣传部 来源:统战部 浏览:

2023年5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提出殷切期望,勉励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2025年2月23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这是继2024年首次提出“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后,这一创新实践再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这一连续政策部署,标志着科技小院从基层创新实践上升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为破解“三农”难题、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感,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系统打造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通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将科技小院建设成为服务京郊大地的“北农名片”,为首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北农贡献”。

高质量建好科技小院 北农人交出新“答卷”

学校坚持把建好科技小院作为凝聚统战力量、服务首都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2024年新增“北京科技小院”5家,学校科技小院总数达29家,占全市四分之一。师生以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小院为服务平台,坚持扶智与扶志、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围绕苹果、草莓、特色浆果、梨、百合、甘薯、玉米、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为当地农民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务。学校为科技小院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单设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持续推动科技小院做大做强。小院师生扎根田间地头,一年来推广新品种90余个、新技术40余项、推广面积20余万亩,辐射带动80多个村、助农增收800余万元,解决就业1700余人。

依托科技小院 大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作为首都农林高校,学校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依托科技小院平台,大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学校科技小院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147人,为2000余名师生提供课外实践教学空间和服务乡村振兴平台。

科技小院师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研,展示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思路、增长模式。蒲洼科技小院协助当地建立“智慧蜂场”,推广现代化蜜蜂养殖技术,“E窝蜂——绿水青山黄金蜜”获第六届“创业北京”创业创新大赛乡村振兴专项赛一等奖。

延庆区大柏老村科技小院致力于农业废弃物综合处理和高效资源化利用,学生团队获评2024年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青春笃行”计划全国示范性团队。

北京密云蔬菜种植科技小院发挥多学科协同优势,从生产源头、生产环节到品牌建设,助力绿色农产品全产业链推广与示范,全方位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师生团队荣获2024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品牌策划竞赛全国一等奖。

昌平区崔村镇南庄营村蔬菜科技小院举办“美化小院”壁画创作大赛,增强学生对于农业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发挥科技小院在农业科普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平谷刘家店镇寅洞村科技小院学生拍摄短视频作品《数字中国:桃韵小队的科技新篇》,讲述了我校师生用科技赋能大桃产业,推出特色文创桃及衍生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故事,荣获2024“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北京赛区银奖。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在“三农”一线解民生治学问

学校多个科技小院立足京郊农村不同资源禀赋,以培育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为目标,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助力首都农业高质量发展。房山蒲洼科技小院建设的“E窝蜂智慧蜂场”获批为北京市蜜蜂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在蜜蜂种质资源保护、繁育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模式探索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探蜜蒲洼”品牌成功打入高端市场。

平谷区大华山镇苏子峪科技小院助力恢复濒临灭绝的苏子峪蜜枣资源,将苏子峪蜜枣产业重新恢复做大,蜜梨和蜜桃等特色果品产业持续做优,打造“甜蜜”苏子峪发展模式,用科技将当地“三蜜”土特产打造为乡村振兴大事业。

延庆区四海镇王顺沟村科技小院推广赏食兼用百合相变仔球繁育技术,通过变温处理缩短百合仔球童期,进而缩短百合种球培养时间1年,极大降低了百合培育成本。

昌平区崔村镇南庄营村蔬菜科技小院大力开展番茄新优品种引进、简易高效无土栽培模式建立和推广,对脐腐病的预防和防治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有力保障番茄的产量和品质。

延庆浆果科技小院持续丰富百姓“果篮子”,开展南果北种技术研究,先后筛选了金桔、百香果、枇杷、龙眼、鸡心黄皮、葡萄柚等作为试栽品种,初步建立了南果北种的果树筛选原则及栽培技术体系。

平谷区贤王庄甘薯育苗科技小院将实验室建在村里,创建甘薯工厂化冷床育苗基地,筛选并推广优质甘薯品种,促进甘薯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昌平区马昌营镇王官屯村科技小院全面示范推广化肥减施、作物增效栽培技术,展示作物和蔬菜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将科技小院打造成为马昌营镇农业技术创新中心、研发中心和传播中心。

昌平区真顺苹果科技小院专注于苹果品质提升,深入实施苹果富硒技术、“免套袋”的钙膜技术,苹果价格比普通苹果高15%以上、储存期延长50%以上。

平谷区金海湖镇茅山后村佛见喜梨科技小院聚焦“佛见喜”梨病虫害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管理,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生态化管理模式,减少1/3化学农药使用,辐射带动果农使用微生物菌剂100多亩,果实品质和产量大幅提升,多户梨园年收入翻番。

通州区苍上村科技小院创建“莓满苍上”品牌,引进近30个草莓品种,可以搭配出渐变色的草莓礼盒。小院师生制定一整套草莓栽培科学方法,推动草莓产量提升、口感升级。

密云区和合园科技小院积极筛选和推广优良的青贮玉米品种,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推广种植抗病虫害能力强、生物产量高的玉米品种,平均产量提高3吨/公顷。

昌平区金六环农业园科技小院针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昌平草莓,编制《草莓栽培365天防治日历》,向周边农业种植户发放近千份,助力农户“快识别、早发现、会防治”。

平谷北寨红杏科技小院师生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手把手讲解科学施肥、防治病虫害技术,推动北寨村红杏种植走向科学化,红杏产业发展壮大,小院师生创新“互联网+”线上销售模式,特别是为应对去年6月突如其来的冰雹,第一时间在微信小商店、抖音平台上架“助农雹伤果”,帮助村民渡过难关。

平谷区金海湖镇黄精科技小院自主研发黄精饼干、黄精酒、黄精茶等多款功能食品,推动产业链延伸,走出精深加工新路径。

一年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北京日报、北京卫视、农民日报、北京市人民政府官网等多家媒体对我校科技小院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

科技小院扩面提质 带动一方产业,辐射一片乡村

经过近几年实践,我校科技小院在开展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打造特色产业、培养新型农民的基础上,支农扶农领域逐步向基层治理、农文旅融合等延伸。学校积极创新科技小院工作体制机制,以湖门村科技小院为试点,与延寿镇人民政府、民建昌平区工委和企业签约共建,协商建立“政府+高校+党派+企业”四方共建科技小院工作机制,由点及面推动镇域文旅农商体融合发展。

昌平区阳坊镇四家庄村科技小院是北京市人文社科领域以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建设模式创新、农耕文化传播为主要工作任务的首家科技小院,探索形成“党建引领+积分制+村办老年食堂+村办老年大学”的乡村振兴新模式,经中国科协推广至山西吕梁,为全国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智慧与活力。

大华山镇挂甲峪村科技小院践行“大食物观”,致力于利用大桃枝杈废弃物,开展赤松茸等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开发与推广,打造“枝杈废弃物—赤松茸—优质有机肥”生态循环模式,累计在平谷、顺义及河北秦皇岛等地推广赤松茸700余亩,消纳枝杈废弃物7000余吨。

资源互通 联建共建 推动统战工作融入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体系

学校党委坚持把科技小院打造成为统一战线发挥强大法宝作用、助力乡村振兴的综合平台,并作为重要抓手,推动统战工作更好融入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体系。学校联合致公党昌平区工委、昌平区阳坊镇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四家庄村“北京科技小院”乡村振兴“百千工程”系列示范活动,策划开展老年大学新生“沉浸式”开学典礼、道德银行积分兑换活动及优秀农业技术成果展览活动,以助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发力点赋能乡村振兴。

寅洞村科技小院对接学校文法与城乡发展学院农村区域发展教师党支部,并与刘家店镇、冯家峪镇政府共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探索“院校+村镇+科技小院”的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

以苏子峪科技小院为载体,学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园艺研究生1支部与苏子峪村党支部通过“乡村调研+专业指导+帮扶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红色“1+1”支部共建,以科技助力苏子峪村果品产业振兴,为服务首都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2019年,我校首家“北京科技小院”在房山蒲洼揭牌,6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勇担强农兴农历史使命,在京郊8区支持建设了29家“北京科技小院”。小院师生与农民同吃同劳动,对农村社会风情、民生状况进行深入调研,在实践中察国情、解民生、治学问,把论文写在京华大地上,把成果凝结在农民的收获里。全校师生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务实的作风,切实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的回信精神转化为支农扶农、强农兴农的生动实践,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北农智慧和北农力量!

最新动态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