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如何认识民生与民主的关系

时间:2010-09-21 作者:党委宣传部 来源:农学院 浏览:
 当前,我国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国家空前富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有了明显提高。我国的国民经济之所以能有这样巨大的发展,一个根本原因,是我们上下一致地坚持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而其中的一个关键,是紧紧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过还应该承认,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在社会经济工作中的一些欠账还没有完全还清。因此,在人民的生活中常常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了一些社会矛盾。最近几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强调要关注民生问题,并且要下决心全力解决各种各样实际的问题,全国各地党政部门,与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正在着力解决那些具体的民生问题。这集中反映了我们各级领导机关务实作风的进一步增强。

  当然,民生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其中的一项就是民生主义。什么是民生?孙中山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而所谓民生问题就是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民生的本质内容更加强调了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要求及其满足状态。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文化需求和社会权利水平及其实现条件,成为民生问题越来越突出的内容。

  根据调查研究,针对各种各样的具体民生问题,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机关,都提出了一系列相应政策和解决方案,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各个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人民群众需求的多样化,使现实的民生问题显得千头万绪,错综复杂。这样,就会在人民群众与各级政府机关之间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要妥善解决现代社会中日益复杂的民生问题,首先要具备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

  现代社会中的民生问题,已不是传统观念中所说的吃饭、住房之类的问题所能涵盖的,其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性质上,都已更为复杂。所以,真正解决民生问题,是一个艰苦细致的过程。同时还要看到,民生问题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问题,而社会问题的解决,不能只靠经济手段,还必须要综合社会的、政治的、法律的手段。就现代社会中民生问题日益复杂的特点来说,问题的妥善解决,即人民群众满意,不仅物质条件要达到基本水平、实行合理的分配,而且还必须做到平等的服务,从而使社会成员都能够体面地工作,过有尊严的生活。为此,国家政策要体现公平正义的原则。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怎样才能让公平正义之光普照整个社会呢?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我们自己的经验教训,都一再说明,关键在于要真正实行现代民主政治(当然包括现代法治)。对于我们来说,必须认真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然包括社会主义法治),才能真正解决民生问题。换言之,在现代社会中,不实行民主政治,就不可能真正解决民生问题。

  为什么民生与民主之间有这样密切的关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解决民生问题真的如此不可或缺吗?其实,这是由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决定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扩大人民民主,就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因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这就是说,民生与民主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即:能否真正做到人民当家作主是能否真正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的关键。

  当前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出现矛盾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关于民生问题的决策与解决方案的制定,没有完全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而是只体现了某个利益集团或权力机关的利益和意志。避免这一情况发生的根本出路,就在于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的过程中,要认真贯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原则,真正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当然,这并非易事,关键在于我们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态度如何。如果我们真心实意地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在民生问题的决策与解决过程中,就必然会保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而人民群众也就能够自觉地承担起自己的主人责任。人民群众的这个主体地位主人责任的实现,也就是人民群众在民生问题的决策与解决过程中当家作主了。问题并不复杂,关键是我们的民主意识的真诚性如何。

  比如说,国家财政预算与支出是事关民生的头号问题。那么,在国家财政预算与支出这个大事上,怎么样才能说是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呢?那就是国家各级财政预算与支出的最终决定权只能属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的执行也必须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实际监督,政府的各级审计机构的工作必须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在这方面,我们正在走上正轨,人民代表大会的财政决策权也在逐渐加强,一些地方政府网上晒支出,受到群众的欢迎。但仍有一些地方政府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公开财政支出,这实际上是拒绝人民群众的监督。如果纳税人创造的财富,纳税人自己不能过问,人民的钱袋子人民自己无权管,所谓的解决民生问题还哪里谈得上呢?

  从这里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民生这个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也是个民主政治问题。所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要靠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来实现。这就是说,民生和民主的关系问题,在更深层次上,实质上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问题。在对待这个关系问题上,与对待民生和民主的关系问题上一样,长期以来不少人也有一些糊涂观念,在他们看来,只要把经济体制改革搞好、把民生问题抓好,就是抓住了重中之重,一切矛盾就能够迎刃而解了,政治体制改革可以慢慢来。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把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分开,经济体制改革是不可能搞好的;离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民生问题也就不能根本解决。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人民群众的基本社会权利。或者说,重大民生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说,是人民通过民主手段自己争取来的,而不是权力机关的恩赐。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我们将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关于这个问题,早在 1986年邓小平就深有感触地说过,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感到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这是因为,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从那个时候到现在,改革的实践越来越证明了邓小平这个论断的正确性。所以,如果我们是真心实意地要把经济体制改革推向前进,那就必须同时把政治体制改革也推向前进;同样地,如果我们是真心实意地要把民生问题解决好,那就必须相应地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水平,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个最高政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