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炎热之日话小暑

时间:2014-07-06 作者:韩培鑫/大图设计 来源:党委宣传部 浏览:

 

2014年7月7日,小暑。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105°。《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也有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俗话说:“热在三伏”。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农事  

    节到小暑进伏天,天变无常雨连绵,

  有的年份雨稀少,高温低湿呈伏旱。

  立足抗灾夺丰收,防涝抗旱两打算。

  夏播作物间定苗,追肥治虫狠锄田。

  春苗中耕带培土,防治病虫严把关。

  棉花进入花铃期,修治追耪酌情灌。

  预防中暑和中毒,掌握两早和两晚,

  毛巾肥皂随身带,长裤长褂身上穿。

  空闲地上种蔬菜,头伏萝卜不容缓。

  雨季造林好时机,精细认真管果园,

  冬修榆树夏修桑,修整白杨于伏天。

  村村户户沤绿肥,肥堆如山麦增产。

  割晒青草好时机,牲口冬季之“美餐”。

  伏天牲口保好膘,秋天种麦不为难。

鱼长“三伏”猪三秋,增饵防病是关键。

小暑黄鳝赛人参

每个节气都有特有的食物,而这种食物往往在这个节气里成为特定的美食。就如同“冬至”吃饺子,“夏至”吃凉面,“小暑”这一天的美食是黄鳝。

黄鳝,又叫鳝鱼、长鱼,与甲鱼、泥鳅、乌龟并称为“四大河鲜”,在我国除西部高原外,全国各地均有。

黄鳝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刺少肉厚,能烹调多种菜肴,生炒、红烧、熟焖、油炸,方法不同,口感不同,这是其他鱼品很难做到的。

远在2000年前的我国古代就已经把黄鳝列入食谱之中了,不少文人墨客更对黄鳝大加赞赏,如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吟咏食物中,有“杂药多剖鳝,和黍半蒸菰”之句,意为吃黍米饭时,须配以莼菜与鳝鱼制作的菜肴为妙。清人黄家骥在《湘江竹枝词》中也留有“莼菜鳝鱼新产出,桃进春城价更高”的吟咏。

那为什么偏要在小暑这天吃黄鳝呢?相传,远在三国时期,“医圣”华佗得罪了曹操,被打入死牢,他痛惜自己的一身医术未能传人,思忖着想把医书交给自己的夫人。看管华佗的人敬仰华佗的医术和乐善好施,便决定为他做传书人。不料走漏了风声,传书人被杀,书也被烧成灰烬。灰烬飞落到水田,恰被黄鳝吃了,从此黄鳝变得特别命大。由此,人们认为黄鳝可以去除百病,免遭灾难。

虽然这只是个传说,据医学史料记载,黄鳝性温,味甘,入脾、肾,能补中益气、治虚损、除风湿、强筋骨、祛风止痉、滋补肝肾,所以历代名医常用以治病补身,在夏季食用功效更为显著。而此时的鳝鱼肥壮、粗大、结实、味美,故有“小暑黄鳝赛人参”之说。